“將文旅變成生活化的存在。”
文|《中國企業家》記者 李艷艷
編輯|張曉迪
頭圖來源|中企圖庫
“一條大橋改變了很多生態,一條深中通道改變了很多發展思維。現在甚至有香港人北上消費,就是因為有這樣便捷的交通條件。”何超瓊說。整個大灣區現在有通道、陸路等多種交通方式,布局已經非常完善。因此,“大家要有針對性,把很多能突出大灣區協同效益的事業強化出來”。
在她看來,交通運輸肯定是重中之重。在剛剛結束的全國兩會上,身為第十四屆全國政協常委的何超瓊提出多條建議,具體包括“打通跨境交通‘大動脈’、暢通區內交通‘微循環’”、“打造大灣區國際消費樞紐和世界級旅游目的地”、試點大灣區“空海聯運”電子通票和大灣區跨境低空交通商業化運營等。
“接下來,就是如何用好整合后的交通能力,共同謀劃新產業。”何超瓊說。
自小在港澳長大的何超瓊,見證了珠三角口岸的發展變遷。在掌管企業的過程中,她更早感受到粵港澳大灣區的一體化潮流與時代機遇。“如果我們基于共同的理念和優勢,攜手把發展節奏帶到同一個維度,我們能把這個事情做得更快,更有影響力。”何超瓊說。
在何超瓊的暢想中,如果你是一名內地或過境港澳的游客,未來去大灣區的行程可能是這樣的:
“試想一下,如果你來到澳門,白天可以先去我們的博物館,晚上去香港聽張學友演唱會,第二天又去香港的體育館,看一場大型體育盛事,到了晚間又去廣州,到‘小蠻腰’下面,那里可能有一個大規模的文體活動。可以說,你來十天都可能玩不夠。大灣區旅程的‘一程多站’就這樣形成了。”
這樣的暢想背后,離不開“海陸空”立體交通以及文旅產業生態搭建。過去十幾年,何超瓊一直為此游說、奔走。
與張藝謀合作駐場秀《澳門2049》、籌建保利美高梅博物館……對新領域開拓,亦是一種打破——打破桎梏和偏見,擺脫復制路徑,通過創新贏得市場、獲得尊重——這樣的過程讓何超瓊倍感興奮。
在她的計劃中,體驗完場景劇目、沉浸式逛完博物館,還遠遠不是旅程結束。未來,她希望將場景與歷史、創意和潮流緊緊連接,把觀眾對設計等美學的理解延伸到日用品。這樣,文旅就變成了一個生活化存在,“生活化意味著你就沒得離開了,離不開”。
在她眼中,一切才剛開始。穿過爭議與質疑后,她期待從創新創業的過程中收獲最大的滿足感,而不是永遠停留在“享受人家幫你做好事情”的狀態。“我必定會堅持的。如果沒有這種堅持,還有什么東西可以讓你快樂呢?”
低空經濟如何助力粵港澳大灣區的發展?文旅產業如何實現科技化轉型?如何與時俱進,守護和發揚中國傳統文化?多重身份在肩的何超瓊,一路堅持創業的底氣和初心是什么?近期,全國政協常委,全國工商聯副主席、香港信德集團董事長何超瓊接受了《中國企業家》的獨家專訪。
以下為訪談內容實錄(經整理,有刪減):
談低空經濟
何超瓊:今年兩會,我準備的建議跟低空經濟有關,核心是如何通過低空經濟,貫通整個大灣區的交通運輸網絡。
早在60年前,通過我們提供的船塢服務,港澳兩地實現客運連接。港澳回歸祖國后,我們發揮帶頭作用,融入國家發展,通過交通把整個“大灣區”連接起來。以前還沒有“大灣區”這個名詞。1998年,我們跟中旅長期合作交通服務,至今合作了快30年。
來源:視覺中國
2018年,港珠澳大橋建成,2019年《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出臺,我們開始重新審視,船在整盤里面如何可以發揮最佳效益。但因為已經有了大橋,大灣區現在存有陸陸、海陸模式,所以我們就建議,把策略合作提升到“低空”。
具體來看,現在整個大灣區的交通布局已經非常完善。比如,從深圳到中山的深中通道,開了不到半年時間,現在已經達到每天10萬的流量。這也說明,這里的基礎建設和設計非常具有前瞻性,而且是有必要的,因為你能改變整個區域的交通格局。
以前大家都知道交通貫穿的重要性,但都沒有更好地去挖掘共同協作的空間。但現在(因為有了交通的加持),往后整個大灣區的生態藍圖以及長期發展問題,值得我們思考。從客運和貨運方面,都有必要把灣區本身的消費能力進一步釋放出來,以強化未來的發展。
我們計算過,目前整個大灣區有五個非常大的航空港,國際港包括廣州白云機場、深圳寶安機場、香港國際機場和澳門國際機場,還有一個珠海金灣機場,是我們境內的機場。
因為各種原因,每個空港一直都獨立運營,但我們現在看到了一個非常有利的時機,應該有機會把大灣區的空運能力做出重整。當然,過程比較復雜,因為它牽涉到了境外境內的部分。但我們現在應該轉變思路,更有前瞻性。再加上,現在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實施已進入第六年,重整正當其時。
大家要更有針對性,把很多能突出我們協同效益的事業強化出來,交通運輸肯定是重中之重。
你看,一條大橋(港珠澳大橋)改變了很多生態,一條深中通道改變了很多發展思維。現在甚至有香港人北上消費,就是因為有這樣便捷的交通。除了對內革新,我們現在還關注的是,如何用好整合之后的交通能力,大家共同對外,提升生產能力。
比如,我們可以圍繞一些新興產業,為這些新產業打造更好的對外輸出能力;或者立足旅游,思考如何向外引流。過去兩年履職全國政協委員時,圍繞旅游業,尤其是文旅產業發展,我提過不少建議。以前大多是概念層面的內容,現在我的建議可以說得更扎實,更具體了。
我們要拿出方案,推動政府和企業攜手,和民間互動,共同解決問題,甚至可以用我們自身的一些資源,爭取到更長遠的發展方向與更大的發展空間。比如深圳寶安機場,我們已經合作了快20年。以前我們為他們提供航船服務,將飛到深圳的乘客用船帶去香港,帶去澳門。
現在,我們會繼續探討更緊密的合作。
香港旁邊是澳門,再往西邊走,就是珠海機場,他們在一條海岸線上,如果用船去連接,每一個口岸距離都是大概50分鐘,就說明不到兩個小時,三地就可以連接起來。問題是,現在每個港口的規模建設、定位以及他們自身提供的服務都不大一樣,大家都有一些差異。
現在,如果我們能將他們集合起來,一起去吸引更多國際游客,作為一個區域旅游概念,那我們就不應再區分,他的目的地只是澳門還是只是香港。我們更希望他可以將大灣區視為一個整體目的地,比如,他可以先來澳門,后來走港珠澳大橋過香港,最終從香港飛走,或者,他還可以去內地游覽。
現在內地9個機場執行24小時落地免簽政策,我們也非常期待大灣區都能用到免簽政策。
所以到最后,這樣的合作如若達成,既能凸顯我們的優勢,也能讓海外市場逐步建立、增強對中國南方,尤其是對大灣區的認知和興趣。這件事情不是一朝一夕能完成的,需要我們打好基礎,制定非常具體的方案,一步一步實施。比如,現在,“低空”就可以在里面占一個位置。
為什么“低空”備受關注,甚至現在大家開始探討無人機,因為這是一個短程的能快速打通整個大灣區的方式。如果我們能坐下來,三地、四地,大家聚在一起談,目前應該是一個最佳時間。尤其是“十五五”規劃也把這個題目放到了一個比較重點的位置考量,整體來看,低空經濟將來大有可為。
談文旅聯動
何超瓊:大灣區的文旅也可以聯動起來。
去年因為迎接澳門回歸25周年,我們打造了兩個文旅項目。一個是跟張藝謀導演合作,打造的《澳門2049》駐場秀。內容既展示了祖國傳統文化,也有澳門當地特色。
澳門地方小,一天半、兩天就可以游覽完。但祖國很大,旅游資源很豐富。我們借助創意舞臺,通過技術手段,在這個秀中,呈現了內地八個不同地方的非遺文化,包括苗寨歌舞、東北秧歌等。
一開始很多人不知道這個駐場秀,現在越來越多的人能在不同平臺了解到,這個駐場秀大概是怎么形成的。這個駐場秀在不同平臺傳播,得到了觀眾的認可,很多人評價我們做的很用心,很不平凡,這讓我們很高興,因為這個秀是基于我們中國文化的創新作品,不是復制品。
現在在科技和藝術產業領域,我們根本不落后,電影《哪吒》大家都知道,我們也有更多平臺去展現。以前國人做了大量的工作,但苦于沒有渠道,沒有展現平臺,現在要提升到另外一個層次。
來源:視覺中國
一個案例是我們跟保利文化合作的保利美高梅博物館,因為澳門也是海上絲綢之路的一個重要節點,因此我們這個博物館就以“絲綢之路”的歷史文化為主題。跟前面那個舞臺一樣,博物館整體來說地方也不大,不是一個國立博物館的建制,而是一個平民化的產物。
不論是普通游客還是世界各地的同胞、僑胞,如果他們想看看回歸后的澳門,他們會發現澳門已經處于一個新時代的新位置上。我們希望通過博物館講述澳門的故事,也希望從我們的故事談到祖國的故事。盡管這個博物館整體面積也不大,但內涵和技術都十分豐富。
現在常說,我們已經超越傳統意義上的博物館概念,現在做的都是科技,展現出來的是多樣性,同時不停更新。游客來了以后,反而感覺很厲害,因為他們可以體驗到更深層次的內容,看到更多樣性的呈現。花一個小時逛逛,他們不會覺得沉悶,也不會感覺走馬觀花。
還有一些特效應用,我們自己拿了專利,當你們去尋找自己的答案的時候,可以有各種不同的門路。這個也是我們所謂的第四代博物館的概念。
可以說,現在博物館就像DeepSeek,在這里,不管你想提問什么,它都能引領你,從多個維度、多個角度帶你了解文物、歷史和文化。
有人跟我說,超瓊你看,現在全世界排名前15名的博物館,包括盧浮宮,包括法國和英國最大的幾個國立博物館,最高的一年,他們的訪客量達到兩三百萬。但距離我們比較近一點的全球第15名,它每年的所謂訪客量有多大呢,大概是150萬。而我們用了三個月,就達到了他們的1/3。
這是一個蠻厲害的成績,因為澳門人口也只有60多萬。當然我知道,我們的游客量不可能永遠都能保持這樣的高度,但這是個非常好的開端,意義重大。
今年我們的展覽仍然會保持更新。我們跟海內外的博物館達成合作,會有新的主題和展品呈現。這樣的場景,以前怎么可能想象?我們真正做到了,我們轉型成功了。用的只是一年半的時間。
當然背后,我們已經籌謀了十幾年。
可以想象,將來我們不只停留在澳門,我們更要跟大灣區聯動去做更多事情,我們甚至可以變成一個博物館中心。如果你是游客,你是旅客,你最想要什么,就是你去到一個地方,而且不用爬山,去坐幾個小時飛機就可以。澳門現在是一小時生活圈,將來大灣區串聯起來就是一個最理想的地方。
試想一下,如果你來到澳門,白天可以先去我們的博物館,晚上去香港聽張學友演唱會,第二天又去香港的體育館,看一場大型體育盛事,到了晚間又去廣州,到“小蠻腰”下面,那里可能有一個大規模的文體活動。可以說,你來十天都可能玩不夠。大灣區旅程的“一程多站”就這樣形成了。
我相信我們真的能做到。
談創業動力
何超瓊:其實文化本身就連接著人跟人的情緒、情感。
我們看西方,他們制作一些電視或者電影的人物,然后把這些人物再包裝,再延伸,變成樂園,變成其他產品,或者變成其他展示。其實模式都是一樣的。我們現在還要比他走得更快。你看迪士尼用了70多年才慢慢建成,而且它比較成名的或者是有拉動能力的角色,現在也不多了。
因為大家看的多了以后,它沒有太新的東西,以前有很多都是比較漂亮的公主,有去拯救她的王子,都是講愛情。那最近,他們更傾向Superman或Superhero(超級英雄)的這種角色。
“哪吒也好,黑悟空也好,本身都已經是一種神話。現在我們還能給他們配上場景,你可以去到他的發源地,去到他故事里面談到的地方。”
我們現在把場景和歷史結合,再加上創意手段,配合目前的潮流,把音樂、把表演、把大家對設計、美學的理解延伸到日用品,將來所有人拿的可能是“哪吒”的手機殼,你家用的工具,有可能是來自我們《澳門2049》的藝術衍生品。
這就變成了一個生活化的存在,生活化意味著你就沒得離開了,離不開。這時候,產業就會出現了。現在真的是一個最好的時機。我們不是今天才想到這些的,是有很多人做了大量背后的工作,才走到了今天。今天剛好時間到了,天時地利人和,一切厚積薄發。
有時候,有些人覺得我這個人很奇怪,我也不是做這個行業的,所以他們覺得“你只是說而已”,我真的不是,我很認真的,而且我非常愿意去學習。過去十幾年,我用了很多心力,做了大量分析。現在可以說,我們迎來了一個非常好的開始,且勢頭良好,但市場的整體開拓力度還非常小。
對我們而言,這全都是新領域的開拓,我們已經脫離了只是復制人家東西的階段。我為什么這么興奮,就是因為在較早以前我們在全球的印象,很多人說,我們永遠只會去復制人家的東西,把人家的東西拿過來,我們只是一個龐大的市場,我們只是購買者,我們是購買人家的智慧。
他們的意思是,我們本身沒這種能力。現在,我們打破了這種偏見,我們現在做的不是購買你的東西,而是自己創作,經過這么多年,我們也用了很大的力氣去堅持。所以到現在,我們認為我們能做到的,要遠比原來他們認為的更多。我們往后的空間可以發展得更大,也可以有更好的經濟效益。
中國有這么多人口,有這么大的購買力,很多人把他們大量的產品拿來賣給我們的人民,為什么不多尊重我們一點點?現在,我們有能力,我們自己可以去創造。但我們現在不是講比拼,說出來是因為我們有了真正的底氣,我們知道我們可以做。
但現在還沒到非常成功的時候,所以我們也必須天天告訴自己,現在不能掉鏈子。為什么我這么有激情,我必須要走得往前一點,因為我是在灣區里面,比較早地感受到變化和節奏,我們如果共同攜手,把節奏帶到同一個維度,基于我們共同的理念和優勢,就能把事情做得更快,更有影響力。
現在一切才剛開始。我希望未來十年,能夠一一目睹我們在整個新的產業里的變化,能搭建起一個真正的發展格局,能夠傲視全球。
我必定會堅持的,如果沒有這種堅持,還有什么東西可以讓你快樂呢?我們如果永遠只是一個“享受人家幫你做好事情”的狀態,好像沒有太大的滿足感。我想,應該是我們也能為人家提供一些“他們也可以享受到”的東西,這樣才是我最大的滿足感。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