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幾天,貴州長順縣出臺的《中小學教師退出機制暫行辦法》在輿論場激起了不小的水花。
我仔細研讀了文件全文,發現這不僅是簡單的“末位淘汰”,更是一套覆蓋待崗、轉崗、降級直至辭退的完整制度設計。
作為教育改革的重要探索,這樣的嘗試既讓人看到破除“鐵飯碗”痼疾的勇氣,也難免引發對基層教師權益保障的擔憂。
對于此事,我有四個觀點想跟大家聊一聊。
打破“躺平”怪圈
文件里白紙黑字寫著“師德一票否決制”,這讓我想起前些年某地教師體罰學生卻僅作內部處理的舊聞。
長順縣把師德師風列為考核第一標準,更有連續曠工15天直接辭退的條款,這相當于是給那些把學校當“養老院”的極少數人敲響了警鐘。
但基層教師哪個不是“兩眼一睜忙到熄燈”?
那些扎根山村的教師,可能既要教語文數學,還要當生活老師,考核標準若搞成“唯分數論”,怕是會寒了真正奉獻者的心。
“能上能下”是常態
文件里六種退出方式看似剛性,細看卻留了轉崗、待崗等緩沖帶。這讓我想起國企改革時的“下崗再就業”工程,既要打破大鍋飯,又要端穩民生碗。
有位在縣教育局工作的朋友私下說,他們正在開發教師能力評估系統,不僅要看教學成績,還要算上家訪次數、教研創新這些“軟指標”。
這種精細化考核,總比過去某些地方搞的“學生打分定生死”要科學得多。
不過話說回來,教師退出機制最怕的是什么?是考核變成“領導一言堂”。
我建議不妨學學浙江某些學校的做法,引入家長委員會、學生代表參與評議,甚至可以搞跨校交叉評估。
透明公開了,教師就算“下”也下得明明白白。
別讓好政策在落實中走了樣
文件里提到“年度考核不合格且不同意調崗”可予辭退,這讓我想起某地教師因拒絕兼任行政職務被穿小鞋的案例。
政策初衷是優化隊伍,但到了執行層面會不會變成排除異己的工具?
就像整治形式主義,結果某些地方把加班熬夜填表格當成了“擔當作為”。
教師不是流水線上的螺絲釘,那些教學成績暫時落后但勤勉盡責的,那些因家庭變故偶爾請假的,若被一刀切地“退出”,則會傷及教育生態的毛細血管。
我認為,配套的申訴救濟機制必須做實,比如成立由教育專家、法律人士組成的獨立仲裁委員會,讓每個決定都能經得起陽光暴曬。
改革要有力度,更要有溫度
看著文件里“解除聘用合同”“辭退”這些冷冰冰的詞匯,我想起去年某教師患癌治療期間被停發工資的極端案例。
長順縣特意規定了待崗期間工資待遇不低于80%,這體現了制度的人性化。
但具體到執行中,培訓轉崗的資源是否跟得上?那些因年齡偏大難以適應新崗位的老教師,能不能有更柔性的安置方案?
教育改革從來不是單兵突進,與其讓教師隊伍“大換血”,不如加大職后培訓投入,把“退出機制”變成“激活機制”。就像華為的“全員下崗再競聘”,淘汰的是惰性,激活的是整個組織的生命力。
我是非常欣賞長順縣這步棋,它下在了教育改革的關鍵點位。
我始終認為,破除教師隊伍“能進不能出”的積弊勢在必行,但具體操作中要警惕兩種傾向:一是把教師當“包袱”甩,二是把考核變“整人”工具。
只有做到程序正義與人文關懷并重,專業評估與民主監督結合,才能讓好政策真正成為教育高質量發展的助推器,而不是制造焦慮的導火索。
畢竟,教育的溫度,首先應該溫暖那些傳播知識的人。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