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須說,最近“抵制體育飯圈化”的輿論風暴確實刮得猛,我打開微博,滿屏都是官媒義正詞嚴的批評,評論區里小年輕們吵成一團。
這事兒表面看是討論追星邊界,實則牽扯到體育本質的認知之爭,甚至暗含社會價值觀的深層碰撞。
今天我就掰開了揉碎了聊聊。
《中國體育報》那篇檄文我仔細讀了,字里行間透著“嚴肅體育”的焦慮。體育總局把“飯圈亂象”定性為意識形態安全問題,這調門兒定得夠高。
我能理解,咱們的體育系統畢竟帶著“舉國體制”的基因,金牌戰略與集體榮譽捆綁了半個多世紀,突然冒出來粉絲對著運動員喊“媽媽愛你”,難免讓管理者渾身不自在。
但話又說回來,現在年輕人追體育明星的瘋狂勁兒,確實有點過火。上個月王楚欽在機場被圍堵三小時的視頻,看得人揪心。這種過度消費運動員私生活的行為,擱哪個國家都得管管。
不過我覺得,官方大可不必把“飯圈化”妖魔化,當年女排五連冠時全民追捧郎平,不也是另一種形式的“造星”嗎?
關鍵得區分正常喜愛和越界騷擾。
咱們得承認,英超、NBA這些商業聯賽為啥火?人家就是把競技場變成大秀場。庫里進球后跳抖肩舞,球迷穿著恐龍裝看臺蹦迪,這不都是娛樂化的一部分?國際奧委會都開始搞電競入奧了,咱們還在這兒爭論運動員該不該開直播,實在有點刻舟求劍。
再說句實在話,體育產業本質就是注意力經濟。羽毛球隊前腳解散粉絲群,后腳贊助商就撤資的教訓還少嗎?我查過數據,中超聯賽觀眾年輕化趨勢明顯,00后占比超過四成,這幫孩子就是邊刷彈幕邊看球的。要是硬把體育弄成苦大仇深的“戰場”,怕是連現有觀眾都得跑光。
現在輿論場出現兩種危險苗頭:一邊是某些自媒體把運動員當“流量血包”,扒隱私、帶節奏、煽動罵戰;另一邊是部分官媒把體育神圣化,恨不得給觀眾發《觀賽行為規范手冊》。
這兩種極端都不可取。
拿管晨辰怒懟吳柳芳的事來說,退役運動員跳個性感舞蹈怎么了?
非得天天穿著運動服背“三從一大”才叫正能量?這種道德綁架反而讓體育失了人間煙火氣。
反過來看,劉國梁最近搞的“文明觀賽倡議”就挺高明,既反對網絡暴力,又鼓勵創意助威,這才是疏堵結合的治理智慧。
我覺得,解決爭議的關鍵在于厘清三個邊界:一是職業體育與全民健身的邊界,二是公共人物與私人領域的邊界,三是商業開發與價值導向的邊界。
咱們不妨學學英超的“球迷憲章”,把惡意P圖、人肉搜索這些越界行為列入黑名單,同時給Cosplay、創意應援開綠燈。
最后說句掏心窩子的話:體育要是成了沒人敢笑、沒人敢鬧的“樣板戲”,那才是真正的悲哀。
東京奧運會上全紅嬋失誤后哭成淚人,外國選手拿銀牌照樣咧嘴大笑的畫面,難道不值得我們反思嗎?
讓體育回歸快樂本源,既要有捍衛五星紅旗升起時的熱淚,也該容得下觀眾席里搞怪的恐龍裝——這或許才是真正的文化自信。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