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作為大明王朝的開國皇帝,一生所成就的許多事業讓人不得不佩服。特別是一介布衣身份推翻了元朝蒙古人的統治,重塑了漢族文明的巔峰。除此之外,對內對外他所制定的許多政策為后世津津樂道,其中以屯田養兵政策為后世津津樂道。
第一:明朝建立的前身是元朝,統治者游牧民族出身
明朝之前入主中原的王朝是元朝,元朝是由游牧民族蒙古族建立起來的政權。所以他對農耕社會的管理存在一定的缺陷,又經過了元朝末年數十年的戰亂,山河破碎,人民疲憊。于是在明朝建立之初,整個社會和百姓都極度渴望安定下來。要讓千千萬萬的百姓有飯吃,有地種。國家剛剛經歷了一場大清洗,仍然有龐大的軍隊需要供養。面對眼前的這些難題,朱元璋施行了屯田養兵的政策,很大程度上解決了此等問題。
第二:朱元璋建立明朝后,為盡快恢復國家經濟,讓人多的往人少之處遷徙
1:朱元璋選擇開荒種田,恢復農業經濟生產力
1368年朱元璋建立了大明王朝,首先要解決的頭等大事就是恢復國家經濟,讓老百姓安居樂業。為了這樣的理想能夠完成,首先采取的便是開荒種田。
2:讓人多的地方往人少的地方遷徙,目的性很明確
朱元璋統治時期,曾經有大規模的移民遷徙活動。其中從山西就走出這么一支遷徙活動,這是國家組織的遷徙隊伍。也是一家一戶組成,但是是一百一十戶,明朝規定這是一個里,分十個甲。帶頭的郭全就是從山西的澤州遷徙到了河南的衛輝。因為是整個大規模的前夕,習慣了,新的地方就是郭全里了。我們今天看到北方很多的什么家屯,家里的,都屬于那次大遷徙逐漸形成的。
3:自古以來城鄉建制比較復雜,明朝也不例外
在中國歷史上,城鄉建制非常復雜。城鎮下面的是廂坊,農村下面的是鄉,其次是都,最后是圖。明朝劃定在鄉下就有這么一級都,而圖是編制是要做成冊子,前邊要畫個圖。里甲是村落的行政區劃,當時整個遷徙的人就叫屯,原來的則被稱為社。屯和社不一樣,屯是移民,社是土民。屯字帶出的制度就是屯田,到這屯田種地要有組織的種,不能像原來一樣。
第三:屯田戶的新生活,可見明太祖朱元璋的雄才大略
1:屯田戶和當地的土著關系分開,二者不能相提并論
一旦屯田的人到了,與當地的土著關系,二者是分開的,不能相提并論。因為待遇不同管理不同,當地百姓的土地是大畝,是實在的;而屯田的是劃撥的,只少不多,屬于小畝。比當地的百姓待遇低,朱元璋是強制化管理,這個屯田就可以說明一切。明朝就形成了這樣特殊的特殊制度,優惠條件不少,可能高于土著。比如免三年賦稅,給牛具給種子。到了三年了,能夠自己養活了,稅收比普通百姓高。因為這田不是你自己,屬于官田,老朱這一招做的可夠絕。
2:朱元璋養百萬兵,不費老百姓一粒米
當年朱升打天下的時候曾經送給朱元璋九字箴言:“高筑墻,廣積糧,緩稱王。”最重要的就是這個這個廣積糧,得自己生產,就是在自己的根據地搞運動。朱元璋真正要做到的是養百萬兵,不費老百姓一粒米。首先軍隊便開始了屯田運動,生產運動最好的地帶是北平,遼東,西北一帶。百分之三十人守城,百分之七十人耕種,得自己養活自己。如果在內地,要求更嚴厲。百分之20的人守城,百分之80的人耕種。于是定下了這個制度,每個軍士生產十八石糧食,其中十二石為口糧。
3:鹽商送糧,商人開始養兵
還有一種人叫商人,讓他們用自己的力量幫助養活軍隊,這就是開中制。開中的意思就是商人要賺錢,最能更賺錢的辦法就是鹽。于是國家就有了辦法,想要賣鹽,就得什么都聽我的。把鹽做成鹽引,要想要把糧食運送到邊防,交給軍隊,就給你鹽票。商人一看,于是想方設法地開始運送糧食。這些人進了糧食,換成鹽,最后甚至在邊防中推銷軍糧。明朝中葉以后時代在發展,這些商人不送糧食,自己有錢有勢,雇一些武功高強的鏢師來運送糧食,防止土匪。
不要小看朱元璋雖然是一介農民出身,可他的思想最原始,其核心主要還是為了讓老百姓安居樂業,國家蒸蒸日上。以上就是小殷說歷史的原創文章,有不同意見和看法歡迎大家在評論區留言。喜歡我的可以點贊關注和轉發哦!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