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國著名導演奉俊昊憑借一部《寄生蟲》橫掃奧斯卡之后,新作《編號17》經歷了一年的大跳票終于可喜可賀地上映了,不知道各位小伙伴有沒有去電影院欣賞一下呢?
被朋友慫恿創業開馬卡龍店卻賠了個底朝天的米奇(羅伯特·帕丁森飾),為了逃避被變態債主用電鋸大卸八塊的命運,參加了太空殖民遠征,簽約成為一名消耗體。所謂消耗體,就是負責執行一切危險任務,一旦真的掛掉,就3D打印一個身體,再下載原有的記憶,就可以新鮮出爐繼續送死了。這已經夠糟糕的了,更倒霉的是,他的頂頭上司馬歇爾(“綠巨人”魯法洛飾)是個變態自大狂+種族主義者,于是一場不幸到極點的宇宙牛馬悲慘記就這樣開始了……
這個聽起來就讓打工人狠狠共情的故事,改編自愛德華·阿什頓的長篇科幻小說《米奇7號》。在小說基礎上,電影《編號17》對劇情、人物、細節設定進行了改編,注入了大量奉俊昊式的元素,呈現出了相當不同的風貌。
直觀上講,電影和原著的最顯著的區別就是,奉俊昊基于美國政治現狀,加入了階層對抗的成分以及吸毒、宗教、白人至上論等現實問題,主線劇情和故事結局也因此和小說不同。相信看過電影的小伙伴們都絕對忘不了劇中的頭號反派馬歇爾站長,從動作如搓澡的舞蹈,到夸張油膩的講話方式,再到演講時差點被子彈爆頭,甚至是支持者們一起頭戴小紅帽高喊口號,都和現實中的特某普一模一樣。而他的那個矯揉造作精神不正常的Karen式老婆,再加上拍馬屁水準登峰造極的狗頭軍師,也同樣能在美國三次元找到大量的同款壞人。正是這幫在物質上壟斷一切、在精神上PUA別人的上位者,讓米奇一次又一次地真·死去活來。
和《雪國列車》類似,《編號17》也使用了食物作為階層差異的象征。在片中最有特征的“盛宴”一場里,馬歇爾和老婆吃著上等牛排,卻拿米奇當小白鼠,騙他吃下可疑物質做成的人造肉。餓得兩眼冒綠光的米奇以為天降好運,連頭都不舍得抬,發瘋似地大吃特吃,結果因為中毒而痛苦倒地。而在馬歇爾及其狗腿子看來,這正是實驗剛開發的同樣可疑的新止痛藥的好時機。一通騷操作之下,若不是人美心善的卡伊仗義出手,米奇的第17條小命就要白白送掉了。統治階層對牛馬打工人的恣意凌辱,在一遍遍唱著“哈利路亞”的背景音樂中達到了嘲諷的極致。
而原著《米奇7號》中的詮釋卻相當不同。事實上,在原著當中長官馬歇爾的戲份并不多,而且也并不是一個十惡不赦的自大壞人。他既沒有老婆,也沒有助手,沒有營造太空王國的個人野心,更沒有舉辦過缺德盛宴。原著中米奇的吃飯困境,固然有一半是因為這位滿身刻板印象的德國處女座上司不斷因為各種雞毛蒜皮的問題克扣米奇的口糧,但也有相當一部分原因是米奇必須隱瞞存在兩個自己的事實而不得不兩人同吃一頓飯。在原著當中,其實沒有徹頭徹尾的惡人,米奇的賣命打工人困境并不來自具體的上司,而是來自更為無形的制度與社會結構。社畜之所以是社畜,并不是某個個體的惡意或壓迫,而是因為整個優績至上的社會,都讓你不得不成為卷天卷地的牲口,只要還有口氣在,就逃無可逃。
此外,《編號17》的另一個顯著改編就是主角米奇本身,除了多死了10次之外,電影里羅伯特·帕丁森分飾兩角的米奇17號和18號性格迥異,17懦弱軟慫,人盡可欺,18則熱血上頭,遇事一言不合就是干,甚至做出了舉槍物理消滅自己上司的舉動。電影將之歸結為復制人過程中未知的誤差。而在原著中,17和18的性格則基本沒有什么不同。之所以做出這種改編,大概是電影為了敘事緊湊,將原本發生在很多天中的故事壓縮在了一天,因此需要一個積極主動的問題解決者和劇情推動者,這個破局的任務就被交給了18號。而這樣一來,就無意中消除了一個核心問題:復制人和本體是一個人還是兩個人。——既然性格截然相反,觀眾們自然會認同他們是頂著同一張臉的兩個人。
實際上,原著中對這個問題的討論十分重要且微妙:如果連性格都別無二致,那17和18還是同一個人嗎?這就是著名的忒修斯之船問題:
忒修斯坐著一艘木船周游了世界。船逐漸破損到老舊不堪,他不得不對船上的零部件進行替換。多年后,他終于回到家,這時,船上的每一塊木材底板都已被替換過一番。那么,它是否還是他啟航時駕駛的那艘船?
原著中,米奇的訓練師耶瑪是這樣回答這個問題的:
你就是那艘忒修斯之船。我們都是。此刻我身體里的活細胞,沒有一個與十年前相同,你也一樣。我們時時刻刻都在被重建,我們的木板一塊塊地被替換。要是真接受了這份工作,你就可能會在某個時間點被從頭到腳一起重構,但最終,結果并無不同。不是嗎?經歷再生艙之旅的消耗體,只是將身體本就會花費許久進行的自然代謝集中在短時間內發生而已。只要記憶還在,他就還在。不過是經歷了一番快到不尋常的重塑罷了。
這樣看來,似乎復制人和本尊就是同一個人。
然而,正是同時出現兩個米奇這件事,顯現出了耶瑪的回答當中的問題,這也藏在了電影的改編之中。為什么單憑性格不同我們就能輕而易舉地認定17號和18號是兩個人呢?其實所謂性格不同,是指對于同一件事,他們會做出不同的反應。而這一點正是原著當中強調的關鍵:生命是依存于身體的,但又不是身體零件的簡單疊加,生命甚至也不僅僅在于過往的記憶,而更在于對現在的判斷和對未來的選擇,在于一種延續著的可能性。17號和18號對現在的把握、對未來的選擇大不相同,而且時間越久,人生境遇越是累積,差異就會越大。這就是所謂生命的唯一性。
然而,我們生存于其中的現實反而是不需要唯一性的。事實上,資本俯視社畜,就和電影中的人類俯視外星蟲子一樣,大蟲子中蟲子小蟲子,除了個頭沒什么區別。同理,打工人之所以是牛馬,就是因為牛馬不具有唯一性。有哪個牧民會給自己的牲畜挨個起名呢?不都是在身上打個數字標碼嗎?牛馬A辭職不干了/滿35歲干不動了/加班猝死了,那就換個牛馬B也是一樣的。即便身體、記憶、性格都完全不同,我們也都是同樣的社會螺絲釘,可拆可替。我們都是米奇。至于編號,掏出身份證看一下你就知道了。
那么,在這個無限絕望的世界里,未來究竟在哪里?電影和原著的結尾給出了完全不同的回答,一個更暴烈決絕,一個更平和妥協。我們就不在這里劇透了,交給各位看官自己來感受吧。
《編號17》和《米奇7號》還有很多不同,比如電影中去除了原著里對各種其他星球殖民的支線劇情以及米奇在殖民飛船航行過程中的故事,對主角和基友的關系進行了徹底的美式重構,將書中戲份極重的女二號華人異性戀陳小貓改成了白人LGBT卡伊,將無堅不摧的外星蟲族改成了類似《風之谷》的無害王蟲、弱化了主角團隊的生存困境等等,這里就不一一細述了。所以,即便看過電影,讀一讀原著也會收獲一個觀感十分不同的故事,以及更多限于電影篇幅而難于表現出的細膩思考。不論是不是奉俊昊的影迷,都不妨礙我們在《米奇7號》的世界里一起度過一段哭笑不得苦中作樂的閱讀時光。
嘲笑米奇,理解米奇,成為米奇。
然后,超越米奇吧。
限時5折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