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1年底,我高中畢業后供職于青島明膠廠。可能出于口述和聽覺上的慣性,上了些歲數的青島人,尤其是住在老臺東區附近的市民,都稱這家工廠為“骨頭房”。
泊在記憶里的這家工廠,占地80余畝,廠區呈不規則的四邊形,被周邊四條街道拱衛著。東面是華陽路,南面是營口路,西面是內蒙古路,北面是長春路。在歷史上,這家工廠先后有過兩個門牌號碼,起初是內蒙古路23號,后因改建廠房大門,門牌號變更為營口路81號。
文革中,這家工廠更名為“東風明膠廠”。值得一提的是,由于那個特定年代的特殊原因,工廠里冒出一個“大人物”楊葆華,官至本埠“革命委員會”一把手。百姓私下相傳,包括造反派領導的“楊八粒”逸聞,由此,這家工廠可謂大名鼎鼎,婦孺皆知。
改革開放以后,這家工廠又屢經多次更名,本文則不解讀,但一提“國箭公司”,至今在市民中還是頗有知名度的。
追根溯源,這家企業建置于1919年日商在青島設立的一家生產肥田骨粉的工廠。解放后,工廠先后以牛、豬骨為主要原料,生產骨膠和明膠。從某種意義上說,當年這家工廠簡直就是座社會“垃圾處理場”。
由于原料的特殊性和制造加工流程的需要,生產上要使用純苯、鹽酸、石灰等化工產品。再加上自配的兩臺舊式20噸鍋爐,日夜飄逸著粉塵,成為當地不受歡迎的“業主”。
純苯屬易燃易爆品,工廠的地下苯庫,夸張一些說就是足以毀掉半個老臺東區的“炸藥庫”。工廠一直散發著刺鼻酸氣,磷酸氫鈣粉塵彌漫,排放的廢酸水、廢石灰水,時常把周圍的公共古力堵塞。那是在密集的居民區啊,人們怨聲沸騰,有些“道路以目”。即使過路的行人,也屢屢遭受煤渣入眼之累。廠里的工人多有絕招,熟練的自翻眼皮,解決煤灰之害又成為工作之余的一項“技能”。
上個世紀八十年代,企業把處理骨料的生產加工部分搬遷到婁山后分廠,那時候的婁山后就算是荒僻的郊區。營口路81號老廠區,此時引進了國際先進生產設備和技術,開發出全自動機制空心硬膠囊產品。
這時的工廠有些鳥槍換炮、煥然一新的意思,起碼杜絕了往日的“臭味”,環境得到根本性改觀,上個世紀九十年代初期,一家瀕臨倒閉的老國企,竟絕處逢生,復興到這個企業歷史上最昌盛的一個階段。
說完過五關斬六將,就要說說敗走麥城的故事了。在沉重的債務和冗員成本的雙重壓力下,企業走向凋敝的歸途是歷史的必然。慶幸的是,得益于改革開放的歷史推進和市政府一系列調整工業布局的戰略性舉措,通過分立重建,青島益青藥用膠囊有限公司從這個老企業母體脫胎而出,又歷經產權制度改革和異地搬遷到城陽區青大工業園,獲得新的發展機遇,現已成為位居全國同行業名列前茅的大型企業。
隨著建設生態環境型城市的進程,營口路81號,這家擁有八十余年歷史的工廠也隨之淡出市民的視線,代之而來的是分期開發的商品住宅漸次崛起。
即便是僅存的原辦公大樓舊址,也已改建成與區位環境相協調的“世界旅舍”了。我從業的絕大數時間與這個企業結緣,這個企業也見證了我從青年漸近老年的幾乎全部經歷。偶爾路過,一切都似乎變得陌生,心里有些凄然和失落,但在心底一隅的記憶,還保有著些許溫暖的片斷,不時激揚起絲絲縷縷懷舊的情愫。
“骨頭房”退出歷史舞臺,畢竟是現代工業文明進步的一個縮影和寫照。為免以訛傳訛,借這篇短文以正視聽:這家工廠妥貼的歷史文化符號應為“骨頭坊”。
作者簡介:
張世德,原青島國箭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青島益青藥用膠囊有限公司董事長,現某大型上市公司董事。曾在報刊發表過詩歌、散文、文學評論等若干作品。
青島城市檔案論壇公眾號、青島城市記憶頭條號編輯整理發布,轉載請注明!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