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6日,張家界雪后的三千奇峰,在云霧的襯托下,如一幅水墨長卷。
54歲的講解員阿見(本名李迪建)正站在黃石寨云海之巔,給游客解說絕美景色。
一句“不讓別人煩惱是慈悲,不讓自己煩惱是智慧”,讓在場十多名游客直呼“被治愈了”。
阿見“治愈式講解”令無數網友感嘆,紛紛表示聽了導游的話,突然想去旅游了。
而阿見自己的故事,也像他的解說詞一樣勵志治愈。
42歲重新出發(fā)
很少有人知道,這個被網友稱為“人生導師”的土家族漢子,42歲前還只是個開旅游車的司機。
那時的他,每天載著游客穿梭在山間,聽著專業(yè)導游的講解,心里悄悄埋下一顆種子:
“風景需要被解讀,而解讀需要文化的溫度。”
只有初中學歷的他,開始了一場長達二十年的“自我教育馬拉松”。
工作包里永遠裝著《道德經》《論語》,休息時別人刷手機,他卻在金鞭溪邊背《詩經》。
同事回憶:
“他午休時不是在讀書,就是在整理筆記?!?/blockquote>最難得的是,他把艱深的哲學化作“山野白話”——用溪水流動講“上善若水”,借云霧聚散說“人生得失”。
有游客問他怎么修煉出來的“金句頻出”,他笑著指指石英砂巖:
“這些石頭長了3.8億年才站成風景,人哪能急著長大?”正是這種“地質紀年式”的堅持,讓他將那些曾經晦澀的古籍,化作懸崖邊的金句:
“看不清山的時候,正好看看自己的心?!?/blockquote>
把石頭講成活教材
在《西游記》取景地講 “三打白骨精”的故事,其他導游講降妖除魔,他卻解讀白骨精的悲劇源于內心的執(zhí)念和貪欲,進而引申出“知足常樂、量力而行”的生活智慧。
他總能把張家界的“奇峰怪石”變成人生課堂:
在袁家界乾坤柱前,他摸著3.8億年的石柱說:
“它經歷過7次大地震仍屹立不倒,人生那些過不去的坎,在時間面前都是一粒塵埃?!?/blockquote>站在“摘星臺”石碑前,他背朝翻涌的云海說:
“在生活中不讓別人煩惱,那是慈悲;
不讓自己煩惱,才是智慧?!?/blockquote>游客涂先生感嘆:
“霧鎖峰林時,阿見讓我們看見了心態(tài)的風景。”
游客古女士說:
“來到張家界,看著這里的山山水水,仿佛來到了人生的另一個境界?!?/blockquote>一位抑郁癥游客在留言中寫道:
“李導讓我挑選一塊有裂縫的砂巖,告訴我‘裂縫是大地生長的印記’。
這句話讓我放下了二十年的完美主義枷鎖。”正如他常說的:
“導游不是復讀機,要做游客心靈的擺渡人?!?/blockquote>這種“以山悟道、以水觀心”的解說,賦予了旅游更加深層的精神療愈意義,而不是簡單的拍照打卡。
真誠,是最深的治愈
李迪建有個“怪癖”——每次帶團都要提前兩小時到崗。
不是背講解詞,而是觀察當天的云霧走勢,琢磨怎么把天氣變成“情緒調節(jié)器”。
大霧天游客抱怨,他指著蒸騰的云海說:
“生活看不清時,先學會和迷茫做朋友?!?/blockquote>年輕人失戀,面對失戀的游客,他指著金鞭溪的流水說:
“流水從不回頭,但能養(yǎng)活整片森林。
人生也一樣,放下過去才能滋養(yǎng)未來?!?/blockquote>每到黃石寨觀景臺,他會讓大家放下手機,赤腳感受砂巖的溫度,用深呼吸“吃進山色”。
有企業(yè)高管說:
“這十分鐘的安靜,比五萬塊的禪修課更治愈?!?/blockquote>雖然走的路線都差不多,但講的東西會有不同。
因人而異,有時候游客感興趣,我們一交流還會碰撞出新火花。
讓生活慢下來
“錢可以慢慢賺,初心不能快消。”他依然每天清晨第一個到崗,工裝口袋里永遠插著鋼筆和便簽本。
這份定力源于他對“導游”二字的敬畏。
別人追著游客推銷商品,他卻教游客辨認野菜、唱山歌。
他總在勸游客:
“放下手機五分鐘,聽聽石頭說話?!?/blockquote>他帶火的不是某個網紅景點,而是一套全新的旅行哲學。
聽過他講解的游客,大部分會主動延長在景點的停留時間,在這個“打卡五分鐘,修圖兩小時”的時代,他用真誠創(chuàng)造了奇跡。
當我們在短視頻里刷著“5分鐘讀完《百年孤獨》”,在知識付費平臺囤積“30天速成大師課”, 李迪建講云霧聚散,要等山風掀起衣角才繼續(xù),聊土家族傳說,要先唱段原生態(tài)山歌開嗓。
在這個2倍速的時代,人們突然發(fā)現:慢,反而成了稀缺的奢侈品。
那些跟著他學會對著山峰深呼吸的游客,或許還沒意識到:他們帶走的,是一把打開生活謎題的萬能鑰匙。
游客評價“他像一束光,照進了被‘996’壓垮的心里”。
治愈時代的答案藏在山水褶皺里。
這是一種慢下來體驗生活的智慧。
站在張家界之巔,李迪建的身影與群峰融為一體。
這個沒上過大學的導游,用二十年證明:
治愈時代的焦慮,不需要高深理論,可能就在一塊3.8億歲的石頭里。
對抗生活的浮躁,不必逃離都市,只需學會對一朵野花保持驚奇。
他的故事像金鞭溪的流水,溫柔地沖刷著我們被焦慮磨出繭子的心。
我們都可以做自己的“李迪建”。
當你抱怨“沒時間學習”時,想想那個在景區(qū)角落讀書的身影;
當你沉迷屏幕時,記起那句“鏡頭該對準自己的眼睛——那里有座更大的山”。
生活中不只有工作,也有詩意和遠方,而這需要一顆善于發(fā)現的眼睛,和一顆讓自己慢下來的心。
正如他在摘星臺常說的:
“張家界最好的紀念品,是你站在這里時心頭顫動的感覺?!?/blockquote>或許我們都需要這樣的提醒:人生的導游圖,從來不在別人手中。
愿我們都能在自己的峰林間,活成既柔軟又堅韌的風景。
圖片來源網絡,侵刪。
有書VIP會員現已全煥新升級敬請登錄書APP,探索更多詳情10000本電子書免費看有書VIP會員率先一步終身成長者開啟人生向好的齒輪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