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追拍的成都小吃Top10!一口穿越百年江湖”
從都江堰灌溉出的天府糧倉,到文君當壚的酒香傳奇,成都人"吃"的智慧流淌了三千年。
李冰治水后"水旱從人"的沃野,不僅讓蜀地倉廩豐實,更孕育出"七滋八味"的味覺革命——秦漢酒肆里的郫筒酒香飄過唐宋,在蘇軾改良的慢火肘子里煨出文人氣,又在挑擔小販"擔擔面~麻辣鮮"的吆喝中化作市井煙火。
如今九眼橋的火鍋店里,七上八下的毛肚裹著牛油香,食客們用"巴適得板"贊嘆著麻婆豆腐的滾燙。
這道誕生于晚清的正興飯鋪的經典,用郫縣豆瓣和漢源花椒喚醒豆腐的靈魂,讓全球食客曉得了川菜"一菜一格"的功夫。
老茶客依然愛在鶴鳴茶館擺龍門陣,青花蓋碗里浮沉的不僅是碧潭飄雪,更是成都人"吃得麻辣,活得豁達"的人生哲學。
「麻婆豆腐」
這道誕生于清同治元年(1862)的老字號美味,硬是讓萬福橋邊的"陳麻婆"用嫩豆腐、牛肉臊子和豆瓣醬,在灶臺邊"炒"成了川菜界的頂流。
當年臉上帶麻子的陳大嫂怕也想不到,自己為腳夫燒的這道"麻、辣、燙、鮮、香、酥、嫩、整"八味俱全的豆腐菜,百多年后竟成了成都的扛把子。
要說這滋味,硬是巴適得板!
雪白的豆腐裹著紅油在舌尖打滾,花椒的麻、海椒的辣、豆瓣的香在口腔頭開起了交響樂。
牛肉臊子炸得酥酥的,跟豆腐的嫩氣混到一起,配著白米飯刨兩口,額頭馬上沁出細汗珠——這才叫"醒瞌睡"的早飯嘛!
而今各家店雖講究"輕麻微辣",但老饕們還是認那口傳承了160年的江湖氣。
「擔擔面」
"老板兒,二兩擔擔面多放芽菜!"
成都街頭的煙火氣里,總飄著這聲川味吆喝。
這道用竹扁擔挑出來的美食,自清朝末年就在自貢碼頭闖出了名堂——小販陳包包用煤爐鐵鍋、椒麻醬料和扁擔兩頭的乾坤,把細薄勁道的堿水面拌成了流動的江湖。
花椒與辣椒在舌尖跳起"麻辣探戈",芝麻醬裹著碎米芽菜的咸香,再淋勺靈魂紅油,硬是讓蹲在路邊嗦面的人都吃出滿漢全席的架勢。
秘訣全在那手"三翻九轉"的拌面手法里:竹升面要煮得骨子硬挺,肉臊得炒到酥香掉渣,紅油須用二荊條和漢源花椒現舂現潑。
「夫妻肺片」
成都人擺起夫妻肺片,哪個不曉得這是郭朝華兩口子擺得展的江湖傳奇?
早年間成都巷子頭,小販些拿破布口袋裝起牛雜邊角料,洗凈鹵煮切片,拌上紅油辣子、花椒面這些調料,成了黃包車夫、學生些的最愛。
到了30年代,郭氏兩口子耍得精,專挑牛頭皮、牛舌這些部位,拿秘制鹵水煨得耙活,澆上二荊條煉的紅油、漢源花椒粉,再撒把酥花生碎,紅亮亮一盤端上來,吃得人舌頭打閃閃!
當初因牛肺口感差被踢出局,卻成就了如今非遺級別的麻辣交響,難怪成都人要說:“夫妻肺片沒得肺,香得神仙都要醉!”
「鐘水餃」
(川普版)說起成都名小吃鐘水餃,硬是巴適得板!
創始人鐘少白1893年在荔枝巷擺攤,看準老成都人"趕嘴"需求,把北方水餃改得嬌小玲瓏。
皮子薄得透光,肉餡只用去筋精肉,煮好澆上秘制紅油——二荊條海椒煉的辣油、紅糖醬油調的甜汁,再加獨蒜泥huo轉,吃得人嘴巴頭鮮辣回甜,滿口生香!
「龍抄手」
成都人吃抄手要"幺不到臺",說的就是春熙路龍抄手——1941年幾個茶客在濃花茶社搓生意,把"濃"字喊成"龍",從此半透明的面皮裹著三肥七瘦的肉餡,在雞鴨骨熬的雪白高湯里翻騰了八十多年。
老師傅搟皮子掐得出水,包餡時手指翻飛像耍把戲,紅油抄手澆得"汪實",清湯能鮮得人打擺子。
老饕曉得先嗦口原湯吊鮮,再咬開蟬翼面皮,肉餡彈牙帶著姜香。
如今花樣翻到海味酸辣,但懂行的還是要吼句:"老板,原湯紅油雙椒各冒一碗,硬是巴適慘了!"
「缽缽雞」
"老板兒,數簽簽!"老成都的巷子頭,紅油香勾得人口水滴答。
這道從清朝陶缽里泡出來的冷鍋串串,最早是走街串巷的"移動火鍋"。
小販們把去骨雞片往麻辣料水里一沉,竹簽子串起七葷八素,往青花陶缽里一擺,硬是讓人"聞著味道找過來"。
精髓全在那鍋秘制紅湯,二荊條海椒配漢源花椒,十幾種香料慢熬出琥珀色的靈魂湯底。
鴨腸脆、郡肝彈、鵪鶉蛋吸飽了麻辣鮮香,往陶缽里泡個三分鐘,拎起來掛滿紅亮亮的湯汁,咬下去先麻后辣再回甜,配碗冰粉簡直"安逸得喊天"。
如今寬窄巷子的陶缽缽里,泡的不僅是百年手藝,更是四川人"麻辣鮮香"的江湖脾氣。
「三大炮」
"砰、砰、砰!"
三聲脆響裹著紅糖香在巷子里炸開,這就是成都人最愛的"三大炮"。
這道誕生于民國初年的街頭藝術美食,原本是花會廟市上招攬生意的絕活。
現舂的糯米糍粑被甩向案板,三聲炮仗般的動靜引得路人圍觀,裹滿黃豆芝麻粉的團子澆上濃稠紅糖汁。
懂行的老成都吃三大炮要配盞老蔭茶,甜糯脆爽在嘴里層層爆開,硬是"巴適得板"!
「宮保雞丁」
貴州人丁寶楨怕是想不到,自家搗鼓的"官府雞丁"竟成了川菜頂流。
這位晚清大員在山東當巡撫時迷上醬爆雞丁,回四川當總督又往里頭甩了兩把海椒,硬是把魯菜黔味整出了川魂——甜面醬換成郫縣豆瓣,胡椒粒變二荊條,再抓把花生米咔咔亂炒,整得滿鍋紅亮亮香噴噴。
老成都夸這味道"辣得跳、甜得繞",連丁大人官帽(宮保)都拿來當了菜名!
雞腿肉切丁碼嫩,花生米要現炸脆,糖醋汁里必須滴兩滴保寧醋。
大清早端上桌,配冒熱氣的甑子飯,雞肉裹著紅油往飯頭一拌,本地人嗦得直喊"安逸慘了"。
「串串香」
早年間岷江邊的纖夫些,把菜葉子穿在竹簽上甩進辣湯頭涮起吃,哪個曉得這口熱辣竟燙出了成都的"串串宇宙"。
如今串串香還是成都夜生活的"C位"。
秘訣全在那鍋祖傳紅湯:三十幾種香料慢火熬,辣得通透麻得巴適。
嫩牛肉裹滿海椒面簽簽穿起,萵筍尖尖燙個七上八下,再蘸點香油蒜泥碟,嘴巴頭鮮香麻辣輪番轟炸。
老饕們都說:"吃串串要像數簽簽,越吃越有搞頭!"
下回逛玉林路,記得整把串串配唯怡豆奶,這才是成都人的靈魂CP嘛!
「賴湯圓」
1894年,資陽漢子賴元鑫挑著扁擔闖省城,在錦官城的巷弄里擺起了湯圓攤子。
哪個曉得這個"賴湯圓"一賣就是百多年,硬是把糯米坨坨搓成了非遺招牌。
秘訣就藏在老輩子傳的方頭:皮子要用上等糯米粉揉到起筋道,餡心是現舂黑芝麻拌著豬板油,包的時候講究"三不沾"——煮起不破皮,咬開不糊嘴,吃罷不膩人。
老成都人說這是"甜到心里不燒心",外地客吃了都要豎起拇指說"巴適得板"。
【嘿!成都的胃,你遭得住不?】
看完這十道穿越百年的江湖美味,手機屏怕是都遭饞蟲啃花了!
從麻婆豆腐的滾燙到串串香的麻辣,成都人硬是把三千年煙火氣拌成了“舌尖上的龍門陣”。
下回去打卡,記到扯起喉嚨吼聲“老板兒,紅油多甩兩瓢!”。
等熱辣在舌尖蹦迪時,你就曉得啥子叫“巴適得板”嘞!
所以嘛,今晚宵夜約哪家?(摸肚皮暗示)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