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望每一個老師都能登上第三層樓,做一個成熟的教師:熱愛這個三尺講臺,珍視自己的這份職業,在教育的大道上和孩子們一起成長,活出生命的價值,活出精神的豐盈,活出自我的淡定與從容。
來源 | “中國教師報”微信公眾號
作者 | 張飛 安徽省臨泉縣皖北經濟技術學校
豐子愷曾經在書里寫過:“我以為人的生活可分三層,一是物質生活,二是精神生活,三是靈魂生活。人生就是這樣一個三層樓。”
我由此想到,教師的職業發展或者說教育境界其實也可以大致劃為這樣“三層樓”:成功、成長、成熟。
作為教師,我們只有在職業發展層面或者說精神發展層面實現這三個跨越,從追逐成功到追求成長再到趨于成熟,才能真正獲得物質生活的滿足和精神生活的豐盈,才能獲得屬于自己的職業尊嚴和職業幸福。
第一層樓:
追逐外在的成功
很多剛入教壇的老師,往往處在第一層樓:追逐外在的成功。他們的教學經驗還不夠豐富,教學水平還不夠穩定,教學風格還沒有形成。于是他們熱衷于參加各種比賽、各類活動、各項培訓,希望自己能夠通過這些比賽、活動和培訓快速變成一個讓學生滿意、讓家長滿意、讓領導滿意的“成功”教師。
他們往往很在乎外在的一些評價和標準,比如領導的贊賞、上級的表彰、考核的名次等。他們最在意的就是自己的職稱晉級,因為在他們的眼里,職稱的高低往往代表著教學水平的高低。總之,他們大多數關心的是跟“成功”有關的一些功利性目標。
我不是說這些年輕教師追求這些功利性的目標不好,其實我們每一個教師都要經歷這個階段,畢竟生存是第一位的,如果我們做教師,連最基本的物質利益也得不到保障,就不用去談什么教育理想和教育情懷。
但是如果我們的眼里只有這些功利性的目標,就很容易在物質欲望的洪流中迷失。我們甚至會因為太在乎領導的評價、太在乎考核的等級、太在乎比賽的名次、太在乎同事的意見而失去自我。
一些老師羨慕那些功成名就的“名師”,羨慕那些登上高位的領導,總是汲汲于名利,而不甘心做一個普通教師。于是想方設法提升自己的職稱,甚至花費重金發表論文或出版著作,或是迎合上級希冀得到職位的提升。
但是我想問一問:難道職稱晉升到正高級或特級就代表著你是一位教學水平極高的教師嗎?難道成了一個學校的主任乃至校長就代表你的教學能力已經遠遠超越了其他人嗎?難道發表了幾百篇論文或幾十本著作就代表了你是一個真正的好教師了嗎?難道獲得了這些世俗的名和利就意味著已經實現了你的職業價值了嗎?
吳非老師說:“教師百般謀求名利,孜孜以求想進官場,是學校的禍害,教育的災難。”他大聲質問道:“你為什么不愿意當個‘普通教師’呢?”我想無非是被追逐成功的欲望蒙蔽了雙眼,缺少對教師這一職業正確的價值認知。
全國教書育人楷模李吉林老師在一所小學待了63年,她說:“我愿意一輩子做一名小學教師。”還有獲得“人民教育家”稱號的于漪老師,她說:“一輩子做教師,一輩子學做教師。”看看她們的經歷,再想想自己的追求,我們必須要讓自己趕緊走向“第二層樓”。
第二層樓:
追求內在的成長
第二層樓:追求內在的成長
我始終認為,作為一個教師,追求成長比追求成功更加重要,也更加容易。因為成功大多來自外在的評判,而成長來自內在的體驗。
當一個教師從追逐成功轉變為追求成長,他的眼睛就開始向內看,他當然也追求職稱晉級、表彰考核、比賽榮譽等,但是他知道有比這些更重要的東西,比如自我的專業成長,比如要對自己的課堂負責,要對教室里的那群孩子負責。
他絕不會為了某節公開課而帶著孩子們作假,也不會為了討領導的歡心而忽視學生的身心成長,更不會為了成績、分數、升學率而忘記了最基本的教育常識和育人規律。
追求成長的老師應該是喜歡閱讀的教師,因為閱讀能提升一個教師的教育認知,糾正他頭腦中的一些錯誤觀念,擴大他的教育視野,開闊他的教育境界,讓他回到正確的教育軌道上來。
追求成長的老師應該是喜歡寫作的教師,因為寫作能訓練一個教師的教育思維,讓他對現有的教育教學工作進行及時、有效的反思,讓他能慢慢形成自己的教育思想和教學智慧。
追求成長的老師應該是喜歡研究的教師,因為研究才能感受到教育的創造性和復雜性,才能在創新中體驗到教育教學帶來的成就感,才能在日常的瑣碎中發現教育工作的巨大魅力。
追求成長的教師應該是喜歡思考的教師,他總是在不斷地審視自己、懷疑自己、改造自己,他希望自己成為一個真正的好老師,也希望自己的課堂能夠跟上時代的腳步,從而帶給學生好的、有溫度的教育。
但是在追求專業成長的路上,我們總會面臨這樣或那樣的質疑,這樣或那樣的干擾,這樣或那樣的嘲笑,以至于在追逐成功和追求成長之間搖擺不定,甚至會困惑自己當初的選擇是否正確,所以我們還要從第二層樓邁上第三層樓。
第三層樓:
追求自我的成熟
我覺得一個人的一生,就是一個不斷打破自我與重構自我的過程,做老師其實也是如此。美國教育學者帕克·帕爾默在《教學勇氣:漫步教師心靈》一書中說:“真正好的教學不能降低到技術層面,真正好的教學來自教師的自身認同與自身完整。”
以前我一直沒有理解這句話的真正內涵,直到教書十載之后我才明白:教育學其實是關系學,是教師與學生、教學、教材和自我構建關系的學問。
在這些關系中,最重要的是教師和自我關系的構建,如果我們沒有構建出一個強大的自我,如果我們沒有從心底里實現自我對教育教學這份工作的認同,我們就無法勝任這份工作。
所以真正成熟的教師首先會有一個強大的自我,他的教學,他對待學生的方式,他面對外在的一些規范,都會聽從自己內心深處最真實的召喚。
他不會再為別人而活,而是為自己而活。他不會再把時間浪費在那些外在的評價標準,他更關注的是學生的成長、教育的創新和精神的豐盈。
其次,真正成熟的教師對于教育會有極強的自我認同感,他發自內心地熱愛教育、熱愛學生、熱愛學習。在他眼里,教育是他的人生大事,是他值得為之奮斗一生的志業。
他愿意做一名普通老師,甘于做一名普通老師,樂于做一名普通老師。他在乎學生的喜怒哀樂甚于領導對他的評價,他在乎自我的專業成長甚于外在的晉級和表彰,他在乎人生價值的實現甚于世俗的名利追求。
他仍舊會不停地閱讀,不僅為了提升自己的教學技術,更為了精神的成長與豐盈。他仍舊會不停地寫作,不僅為了去發表、出書,更為了記錄那些值得記錄的教育事實。他仍舊會不停地研究,不僅為了某個課題或項目,更為了讓教育散發出人性和情感的溫暖。他仍舊會不停地思考,不僅是為了改變自己的課堂,更為了活出自己生命的深度。
作家楊絳說:“我們曾如此渴望命運的波瀾,到最后才發現:人生的曼妙風景,竟是內心的淡定與從容。我們曾如此期盼外界的認可,到最后才知道:世界是自己的,與他人毫無關系。”
希望每一個老師都能登上第三層樓,做一個成熟的教師:熱愛這個三尺講臺,珍視自己的這份職業,在教育的大道上和孩子們一起成長,活出生命的價值,活出精神的豐盈,活出自我的淡定與從容。
如果你覺得這篇文章不錯的話
歡迎【關注】&【星標】&【轉發】
來源 | “中國教師報”微信公眾號
編輯 | 崔斌斌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