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總統特朗普發起的貿易戰正加劇全球原本已脆弱的經貿與外交關系。在當前充滿不確定性的國際局勢下,各方博弈與聯盟可能以出人意料的方式重新調整。
·美歐貿易戰急劇升級
意大利今日網報道,美國對所有進口鋼鐵和鋁征收25%關稅的措施已于3月12日生效,標志著美歐貿易戰正式開打。
歐盟對此迅速作出回應。歐盟委員會宣布,將恢復此前暫停的對美反制關稅,并自4月1日起全面執行,涉及游艇、波本威士忌、摩托車等美國商品。
歐盟早在2018年和2020年就曾對特朗普第一屆政府的鋼鋁關稅采取反制措施,但隨后在與美國磋商期間,將其暫緩至2025年3月31日,以爭取長期解決方案。
然而,特朗普的最新決定徹底改變局勢。歐盟委員會確認,暫停期限一到,反制措施將自動恢復。
此外,歐盟計劃在4月中旬實施額外反制措施,涵蓋工業和農產品,包括:
-工業產品:鋼鋁制品、紡織品、皮革制品、家用電器、廚具、塑料制品、木材制品等;
-農產品:禽肉、牛肉、部分海產品、堅果、雞蛋、乳制品、糖類、蔬菜等。
歐盟委員會主席馮德萊恩12日表示:“美國正在實施價值280億美元的關稅,而我們將以260億歐元的反制措施回應。”
面對歐盟的強硬反擊,特朗普今天(13日)再次威脅,將對法國及其他歐盟國家的所有葡萄酒、香檳、烈酒征收200%的關稅,進一步加劇美歐貿易摩擦。
法國貿易部長洛朗·圣馬丁隨即回應稱,法國永遠不會屈服于威脅。意大利外交部長塔亞尼則表示,意政府正制定應對計劃,同時積極尋找新的出口市場。
·美歐貿易戰推動歐盟向中國靠攏?
中國方面對特朗普的關稅政策表示強烈不滿,認為其嚴重違反世界貿易組織規則,并多次強調“貿易戰沒有贏家”。作為回應,中方已在3月10日對美國部分農產品加征10%至15%的關稅。
意大利媒體分析認為,特朗普政府挑起與歐盟的貿易摩擦,同時通過向俄羅斯示好、支持歐洲極右翼政客等手段,試圖削弱歐盟的內部團結。
然而,這一策略可能適得其反,反而促使歐盟更加團結,并推動布魯塞爾加強與北京的聯系。
事實上,中國與歐盟互為第二大貿易伙伴,貿易仍是中歐關系的核心。
歐盟統計局數據顯示,2024年,中國是歐盟第三大出口市場(占比8.3%)和最大進口來源地(占比21.3%)。2024年,歐盟對中國出口貿易額為2133億歐元,進口貿易額為5178億歐元,逆差3045億歐元。
近期,歐盟對華關系的態度明顯緩和。歐盟委員會主席馮德萊恩曾主張對華采取更強硬立場,但近期已多次釋放改善關系的信號。今年2月,她在布魯塞爾的歐盟大使會議上表示,歐盟將繼續降低對華貿易關系的風險,但雙方仍有建設性接觸的空間,尋找符合雙方共同利益的解決方案,并達成可進一步擴大貿易和投資關系的協議。
回顧特朗普第一屆政府時期,美國曾敦促歐盟減少對華依賴,例如在華為5G技術問題上施壓。然而,華盛頓的努力未能達成預期效果。如今,面對俄烏沖突和美歐貿易摩擦,地緣政治與全球貿易格局正經歷深刻變化。
對歐盟而言,面對特朗普的關稅壓力和歐盟防務支出增加的挑戰,中國可能成為一個更具戰略價值的合作伙伴。
·意媒:中國需要戰略性貿易伙伴
報道稱,中國也在調整對歐貿易策略,尋求緩和貿易緊張關系,加快推進與歐盟的經濟合作,特別是在電動汽車、光伏面板關稅以及歐洲對中國企業參與公共采購的限制等問題上展開談判。
近期召開的全國“兩會”釋放出明確信號:中國的經濟增長不會停滯。政府將通過刺激國內需求,減少對外部市場的過度依賴,以應對經濟挑戰。同時,中國正加快推進科技創新戰略,加大投資力度,支持民營企業發展,以提升技術自主能力。這一戰略不僅關乎中國經濟的未來增長,也被視為應對美國制裁及供應鏈限制的關鍵舉措。
盡管中國經濟面臨諸多挑戰,政府仍設定了2025年5%左右的GDP增長目標,并計劃加大財政支出,赤字水平或創近幾十年新高。
在經濟發展模式上,中國正加速向“新質生產力”模式轉型,推動芯片、人工智能和綠色科技產業的發展。
意媒分析指出,在這一過程中,中國需要一個戰略性貿易伙伴,而最終的選擇,很可能取決于誰對中國商品的關稅更低。
(意燴原創,翻譯:莎莎,編輯:舒廖,圖片來源:Pixabay網,轉載請注明意燴:oushitalia)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