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級大國”晉國“解體”后,秦國、齊國、楚國松了一口氣,然而新的國家又崛起了,這就是魏國。在戰國初期,魏國的國力很強,在與齊國、楚國、秦國的較量中絲毫不落下風,經常打勝仗,一度稱雄于天下。然而,魏國的“霸權”卻未能一直延續,并且很快走向衰落,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
一、稱雄天下
魏國的先祖是周文王的庶子畢公高,當年也是得到了一塊封地的。可是后來,畢國被滅,畢公高的后裔畢萬為魏國效力,其子魏武子追隨晉文公,自此魏氏開始崛起,逐漸成為主宰晉國命運的權臣。三家分晉后,魏國出現了一位明君,即魏文侯,他禮賢下士,非常重視人才,安排李悝變法,任命吳起為將,讓西門豹治鄴。
經過魏文侯的一番改革,魏國成為戰國初期最強大的國家,接連擊敗秦、齊、楚等強國,還滅掉中山國,開拓了大片疆土。魏武侯繼位后,繼續對外擴張,不斷與周邊國家發生戰爭,也取得了一系列的勝利,“使吳起伐齊,至靈丘”,“敗趙北藺”,“伐楚,取魯陽”。然而之后魏國卻走上了下坡路,越來越衰敗!
二、內憂外患
導致魏國走向衰敗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魏國的地理位置不佳。魏國的統治范圍位于今天的河南境內,這里雖然土地肥沃,而且得到了開發,但是這里地處平原,幾乎無險可守,很容易遭到敵人的進攻。同時,魏國地處中原,夾在了齊國、楚國、秦國等幾個大國中間,可以說是強敵環伺,面臨著來自四面八方的威脅。
與此同時,魏國國內還發生了動亂!魏武侯生前并未確立太子的人選,結果在他死后,魏國發生了奪位之戰,魏罃、魏緩兄弟之間爆發了內戰。趙、韓兩國打算趁機撈取好處,于是組成聯軍攻打魏國。魏罃雖然戰勝了魏緩,擊退了趙、韓聯軍,成為了魏國的新國君,即魏惠王,但魏國經此一役后元氣大傷。
三、走向衰亡
按理說,魏惠王應該采取睦鄰友好、休養生息的政策,來恢復魏國的國力,然而他卻窮兵黷武,不斷挑起對外戰爭。在與齊國的較量中,魏國損失慘重,特別是馬陵之戰,不僅丟掉了十萬魏軍,連太子申也被齊國軍隊活捉。之后,魏國又遭到了楚國的攻擊。秦國也沒閑著,派兵接連奪取了西河、上郡等地。
在之后與秦國的戰爭中,魏國幾乎再也沒有打過勝仗,而且損失十分慘重。比如伊闕之戰中,二十四萬韓魏聯軍被殺。唯有信陵君執政時,緊張的形勢一度得到緩解。信陵君死后,魏國再也不敢招惹秦國,甚至不斷獻出土地來換取和平。到了公元前225年,秦國大將王賁以水淹之計攻破大梁城,魏王假被迫投降,魏國至此滅亡。
參考資料:1.《史記》;2.《資治通鑒》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