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家鄉在川北農村一塊叫西城溝的貧脊土地上。日月更替,春華秋實,那里主要的莊稼是麥子,那里的農人靠麥子養活了一代又一代。
立冬前,母親從種子公司購買麥種,然后將麥種浸泡兩天,放在盆子里待種。母親忙碌著在地里用鋤頭有條不紊地挖窩窩,把麥粒拌著磷肥丟在窩窩里,然后再澆上農家稀肥,灌好后再用鋤頭鏟土一窩窩地蓋好。播種好后的麥粒在井然有序的窩子里呆著,等待著生根,發芽,長苗直到長成麥穗。當麥子長成苗后,青青綠綠的麥苗在麥地迎著風搖曳著,不需要特別打理,就這樣直到來年立夏長成后收割。麥苗好像城里人吃的韭菜,使得有些城里人分不清麥苗與韭菜,常將二者混淆。我們農家的小孩是分得清的,雖然二者太像了,但我們是土生土長的山里娃。不管秋寒冬冷,風霜雨露,麥苗在地里茁壯生長著,綠油油的,漲勢喜人。農人們在地邊看著麥苗的長勢,抽著旱煙希望地笑,守望麥田已經成為一種美好的回憶。
每年的立夏前,麥穗完全長成,高高的、黃黃的。看著一串串金色的麥穗,讓人感受到了大自然的魔力。麥子的香氣彌漫在空氣中,讓人的心情寧靜而愉悅,每串麥穗都是農人們汗水的結晶,更是生命的奇跡。農人們仍然抽著旱煙憨憨地笑。
山里的鳥兒們愛在麥地里偷吃麥子,農人們便在麥地里樹立起一個個稻草人,以警示那些偷吃的鳥雀。有時,農人還手拿一根竹棒去驅趕那些偷吃的鳥雀,還伴著有節律的吼聲。鳥雀們嚇跑了,但還會來,這使農人們傷了腦筋。還是早點把麥子割了吧!麥子熟了,生機勃勃的季節到了,飽滿的麥穗預示著豐收的喜悅。手拿鐮刀,俯下身子,卯足干勁,“唰---唰----”農人們把麥穗割得干干凈凈。放在地里或地邊,一塊塊地里的麥穗完全割完后再把麥穗背回家。在陽光下,籃子里金黃色的麥穗閃耀著光芒。隨著麥子的成熟,農人們也變得更加有信心。金色的麥田里,有悠閑的蝴蝶,有歡唱的知了,有燦爛的笑臉。風兒一吹,麥浪翻滾,一層層金色映照著天邊的彩霞。
下一步就該打麥穗了。農人們把麥穗一束束的扎起,把一束束麥穗對著石板拌,麥束舉得很高很高,對著石板狠狠擊打,很費力氣。不用人工,也可以用機器打麥子,可農人舍不得錢,還是選擇了人工。麥粒放在竹編的籮兜里,等太陽出來了,一籮兜一籮兜放在用竹編的曬天里曬,曬干后再用風車吹干凈,再曬個三五兩天就可以入柜了。在入柜后,農人用磨子把麥粒磨碎,做手工面疙瘩。農人將麥面粉用水攪勻,再用手很力翻壓,壓成塊狀,最后用切刀切成規則的條狀放在鍋里煮熟,再加點鹽味蔥蒜,很好吃。新鮮的麥粒也可以用機子打成麥粉,烤制成糢或面包等等,雙脆又香。我們常常吃的面條也是麥子制成的,家家戶戶都會品嘗到那一縷縷麥香,這是農人辛勤勞動的結果。麥子熟了,終得豐收的喜悅,麥子熟了的季節,新麥子的香味,為美食增添了一種獨特的風味,品嘗豐收的味道,共享這份大自然的饋贈。
一晃,我離開家鄉二十幾年了。在我的腦海中,當金色的陽光灑滿麥地,那一片金黃色的海洋在風中翩翩起舞。那金黃色的麥地,在陽光的照耀下如夢如幻,那些陪伴我們的日子,就像熟了的麥子,承載著我們的夢想和希望。回首過去,我們感受到那些溫暖的記憶,讓生活的麥地更加豐滿美好。麥子熟了,我們的生活也熟了。我們在麥子熟了的季節,不僅收獲了金黃的麥子,更收獲了對生活的感悟。
麥子熟了,是中華民族幾千年來的文化傳承。在這個季節里,傳承著古老的農耕文明,也體現出文化交融的力量。我們穿越時空,將這份收獲與喜悅傳遞給世代,用行動去保護和愛護這片美麗而又神圣的土地。
作者簡介:賈海,四川省南充市嘉陵區龍蟠初中語文一級教師,內江師范學院政治與公共管理學院終身客座教授。系中國散文學會會員、四川省作家協會會員、南充市嘉陵區作協副主席。在各級各類報刊雜志發表散文30余萬字。著有個人散文集《等待》《那片海》。2022年獲四川散文獎,2023年獲第二屆大巴山文藝推優工程優秀作品獎。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