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臟性猝死是我國心血管疾病患者的“無形殺手”,每年奪走超過80萬人的生命,且搶救成功率僅為1-2%。如何突破傳統治療瓶頸,為患者提供更安全、更精準的解決方案?我院王景峰教授、陳樣新教授、周淑嫻教授及心內科團隊以開拓者之姿,給出了創新答案——成功開展十例血管外植入式心律轉復除顫器植入,標志這一創新療法在我院邁上常態化臨床應用新臺階。
手術團隊合影
開創大灣區心律失常新技術應用協作網
依托“港澳藥械通”政策,我院于2024年10月率先將血管外植入式心律轉復除顫器(EV-ICD)創新療法引入大灣區,讓內地患者提前享受全球頂尖醫療科技。
為了確保患者安全與手術順利,我院成立了心血管內科、心血管外科、麻醉科、影像科等多學科專家團隊,特邀香港威爾斯親王醫院陳日新教授及全球資深技術專家現場參與手術交流,融合國際經驗與本土實踐,開創“粵港澳大灣區心律失常新技術應用協作網”。
從0到1、1到10的跨越,逸仙團隊致力于化創新為常態。王景峰教授團隊以“灣區速度”驗證技術安全性與普適性,推動EV-ICD療法在國內邁入成熟應用階段,為全國推廣奠定堅實基礎。
手術現場
血管外除顫打破傳統治療困局
術中使用的EV-ICD設備
血管外植入式心律轉復除顫器是目前全球唯一可以同時提供心臟復律除顫、抗心動過速起搏(ATP)以及停搏預防起搏(PPP)三大“生命守護”核心功能的血管外植入式除顫器,也是首款將除顫電極導線置于胸骨后的ICD。
區別于目前國內臨床使用的ICD系統,EV-ICD不依賴靜脈血管植入導線,徹底避免了血管與經靜脈導線植入相關并發癥風險,如血管損傷和血管閉塞(靜脈變窄、阻塞或受壓)等,且能夠精準識別異常心電信號,進一步減少29%不適當電擊,真正實現“精準零誤傷”。
目前,EV-ICD 預計電池壽命為11.7年,可以減少患者未來的設備更換次數,減少治療成本,降低更換帶來的并發癥風險。
其小體積和流線形設計,讓患者植入感受更舒適。
未來或將成為心臟性猝死防治的“金標準”
近年來,王景峰教授帶領心血管內科圍繞心臟性猝死的防治工作開展了大量的臨床與基礎研究。臨床上構建“藥物治療、器械植入、射頻消融”三位一體全鏈條SCD防治體系,開展ECMO輔助下電風暴射頻消融等新技術,牽頭全國多中心藥物臨床研究,打造成全國特色的SCD防治中心。我院領導建立了全國最大的SCD高危人群隊列;首倡并作為主席成立廣東省心臟性猝死防治協作網,建立了2萬例的隊列人群和數據庫。并應用人工智能大數據處理方法篩選對SCD具有預測價值的心電信號,在國際上首次建立了SSCD的預警評分系統(SCD-PW system)。
此外,心血管內科還主持研發“智能化心肺可穿戴設備”,用于SCD等重大心血管疾病的防治,突破了多項關鍵技術。該創新性的成果已獲得多項基金資助,目前正在進行更大規模的人群驗證及分子機制的探討。近年來的研究成果分別發表于Circulation Research、ATVB、JBC。已授權發明專利8項,實用新型專利9項。
EV-ICD臨床應用常態化開展是團隊邁上的又一新臺階。隨著EV-ICD臨床經驗與證據不斷積累,未來對于術前評估、植入流程有望進一步規范和優化。未來,EV-ICD或將成為心臟性猝死防治的“金標準”,逸仙團隊作為先行者,將持續推動創新技術普及,助力我國心血管診療水平邁向國際前沿, 幫助更多患者遠離心臟性猝死。
來源:心血管內科
責編:黃睿、房詩婷
初審:劉文琴
審核:歐陽霞、任毅
審核發布:楊建林
好看的話,不妨點擊分享給好友!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