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江蘇,一位老人60年后才發現自己是中央特科重要一員,這是怎么回事呢?
這名老人叫姚子健,1915年出生于江蘇宜興的一個普通家庭中,當時正值軍閥割據、時局動蕩之際。姚子健家境雖不寬裕,但父母深知知識改變命運的真理,節衣縮食,只為送孩子去求學。
1929年,年僅14歲的姚子健成功跨入上海勞動大學中學部的大門。在這里,他積極參與各類活動,與志同道合者碰撞思想,視野與格局因此得以飛速拓展。
命運的轉折往往來得猝不及防,1931年,隨著“九一八事變”的炮火響徹東北,緊接著“一二八事變”又在上海爆發,戰爭籠罩整個中華大地。
姚子健的校園生活被迫中斷,學校因戰亂而關閉,他不得不背井離鄉,轉赴無錫私立錫鐘中學繼續追尋學問。
1933年,姚子健踏入南京中央陸軍測量學校的大門,這所專注于測繪精英培育的學府,以為國民黨軍隊輸送人才而聞名遐邇。
畢業后,姚子健順利被吸納進國民黨陸地測量總局,擔任印制地圖部門的關鍵職務。在那個年代,地圖掌握著戰場上的先機與主動權,姚子健的專業背景為他日后的情報工作提供極大的便利。
盡管身處國民黨體系之內,姚子健的心中卻對國家有著更深層憂慮,親眼目睹國民黨內部的種種弊端,腐敗橫行,效率低下,這讓他對國家的未來充滿不安。
1934年,在老同學魯自誠的引薦下,姚子健加入中國共產黨,從此,他過上雙面人生。
姚子健源源不斷地輸送著寶貴的軍事地圖資源,這些地圖,對我黨制定精妙絕倫的戰略布局、策劃軍事行動起到不可或缺的支撐作用。
為確保情報萬無一失 ,姚子健匠心獨運,采用密寫術、微縮膠片等隱蔽手段,甚至不惜以身犯險,親自將地圖資料安全送達我黨之手。每個周末,他都借外出游玩之名,實則前往上海,與聯絡人接頭,完成一次次驚心動魄的情報交接。
1937年,盧溝橋事變宣告日本全面侵華戰爭的序幕,姚子健的情報工作也迎來考驗。他要更加緊密地搜集各類軍事地圖與情報,還需觀察國民黨軍隊的動向,為我黨提供及時準確的戰略預警。
在這場沒有硝煙的戰爭中,姚子健無數次游走在生死邊緣,面對特務的嚴密監視與追捕,他一次次化危機于無形,確保情報工作的持續有效進行。
1938年,姚子健響應組織的召喚,前往八路軍駐香港辦事處。在香港,他負責情報整理,將來自四面八方的零散信息精心拼接,提煉出蘊含深刻價值的情報綜合報告,為上級決策提供堅實的依據。
和平并未長久,太平洋戰爭迅速逼近,香港的安寧也面臨著挑戰,面對日軍的步步緊逼,姚子健不得不暫別這片土地。
歲月流轉,新中國巍然屹立,姚子健順應時代的變遷,轉業至地方,繼續為國家的建設貢獻力量,那段充滿傳奇色彩的過往,似乎隨著時間的流逝而漸漸淡出人們的視線。
其實,在那個情報工作如履薄冰的年代,信息傳遞的每一步都充滿未知,下級對上級的身份一無所知,確保情報系統的極端隱秘性。正是這份近乎苛刻的保密措施,讓姚子健長期對自己的特工身份一無所知。
67年后,這段塵封的記憶再次被輕輕揭開,姚子健的名字再次在世人面前熠熠生輝。2001年,中共情報員沈安娜受邀至某單位,分享我黨在隱秘戰線的斗爭歷程。
此次講座的聽眾中,恰恰包含姚子健的兒子姚一群,在沈安娜的講述中,姚一群意識到,自己的父親很可能就是特工的一份子。
經過不懈努力,姚一群促成兩位老戰友的重逢,奇妙的是,沈安娜的伴侶,竟是姚子健當年情報生涯中的上級。
直至此刻,姚子健老人才恍然大悟,自己竟然是中央特科中一位默默無聞卻貢獻頗多的情報人員。
隨后,沈安娜將這段塵封往事上報國家,年近百歲的姚子健老人,終于獲得遲來的身份認可,成為新中國最后一位被公開的紅色特工。2018年,姚子健走完他的一生,享年103歲。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