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王爾德有個朋友叫漢斯。
漢斯開了家鞋店,生意很不景氣,但是隔壁鞋店生意卻很好。
漢斯心里非常不爽,有天他就跟王爾德說,總有一天,我要讓隔壁鞋店關(guān)門。
王爾德聽后,沒說什么,提議兩人先去泡個澡。
在澡堂,漢斯看見王爾德背上布滿了指甲大小的疤痕,非常驚訝。
王爾德笑著說:以前我身上長了不少瘡,奇癢難耐,忍不住經(jīng)常抓,就留下了傷疤。
接著,他話鋒一轉(zhuǎn):
癢,不只是在外表,有時還在我們看不見的內(nèi)心。 一個人如果總愛嫉恨,或陷于貪婪比較,總是心癢難耐,最終會把自己抓得血肉模糊。
王爾德的話點醒了漢斯,之后他不再關(guān)注隔壁店,用心經(jīng)營店鋪,生意慢慢變好起來。
人生煩惱的增多,往往就是因為控制不住自己的嫉恨、欲望等情緒。
懂得約束自我,把內(nèi)心的癢止住,才能避免無謂的痛苦,安心過好自己的日子。
忍住下面4種心癢,停止自我折磨,你才能贏得生活的善待。
1
嫉妒之癢
意大利作家亞米契斯說:
“不要讓嫉妒的蛇鉆進你的心里,這條蛇會腐蝕你的頭腦,毀壞你的心靈。”
嫉妒的念頭就像一把把匕首,在刺向別人之前,就已插進了自己心里。
清朝雍正年間,有個叫白泰官的人,是當時八大武術(shù)家之一。
白泰官成親后便離家出走,一直在江湖流浪。
打拼多年之后,他終于功成名就,決定回家。
快要抵達家鄉(xiāng)的途中,他遇到一個小孩正在對著石頭練功。
小孩每個動作的力度,還有準確度,都做得非常到位。
白泰官看到后心想:“這孩子小小年紀就這么了得,那將來長大不久會贏過我。”
他越想越恨,在嫉妒心的強烈推動下,最終他出手把孩子給打死了。
沒想到的是,孩子在斷氣前,對著他說了句:“我爹爹白泰官一定會來找你算賬的。”
白泰官一聽,頓時五雷轟地,眼前的小孩竟然是自己的孩子。
當他后悔的時候,卻已經(jīng)來不及了。
艾青曾說:“嫉妒是心靈上的腫瘤。”
你越是眼紅和嫉恨他人,這顆腫瘤就越是擴散,直至摧毀你的身心。
生活中,他人優(yōu)渥的家庭條件,卓越的工作表現(xiàn),靚麗的外貌身材,都有可能曾讓你眼紅不已。
可一旦放任嫉妒就會做出極端行為,傷害別人,也會讓自己付出代價。
周國平說過,嫉妒是人性,不因嫉妒而失態(tài)乃至報復則是修養(yǎng),我們無法壓抑人性,但可以做到有教養(yǎng)。
我們不要試圖去遮住別人的光輝,真正需要做的,是傾盡一切去閃耀自己。
忍住嫉妒之心,潛心修煉,是讓自己走向優(yōu)秀的開始。
2
欲望之癢
柳宗元寫過一則寓言《大鯨》。
南海有一頭大鯨,在海中掀起滔天巨浪,追逐著肥美的魚群。
它一張口,就吞掉了幾十條像船那樣大的魚。
大鯨跟著魚群,一直往北,逐漸靠近了淺灘。
當海水開始退潮時,它卻仍然貪食不停,想將更多的魚吞進肚里。
最終海水散去,它擱淺在海灘上,再也回不去了。
很多人也如同這頭大鯨,總是按捺不住欲望,有了還想再有,得到了還想要更多,直到被拖進欲望的深淵。
王陽明說,減得一分人欲,便得一分天理。
只有精減欲望,對外物不渴求、不占有,才能活得愜意自在。
明朝有個大官叫薛瑄,他位居高位,卻過得十分清廉。
他住的房子狹小簡陋,甚至連個像樣的窗戶都沒有。
有人不解地問他:“你做了那么多年的大官,家里連個像樣的家具都沒有,窮成這樣,還每天樂呵呵的,你咋就不知道愁呢?”
薛瑄聽后笑了笑說:
雖然我住的地方簡陋,我卻過得心安,無憂無慮。 而那些貪婪的人,雖然房子比我大,裝修也豪華,但他們每天為升官發(fā)愁,為積累財富發(fā)愁,過得并不心安。 你說,究竟哪個過得幸福呢?
正如莊子在《逍遙游》里寫道:“鷦鷯巢于深林,不過一枝;鼴鼠飲河,不過滿腹。”
人活著不需要過多的物質(zhì),夠用就好,一味索取,人生反受其累。
學會對物質(zhì)做減法,忍住貪婪的欲望。
對生活去繁就簡,不過度渴求,才能修一份簡單,得一份知足。
3
炫耀之癢
作家鄭淵潔有次參加一個會議,與會者都是各地寫作的同行。
期間一位作家問他:你看過俄國作家寫的《金薔薇》嗎?
鄭淵潔說沒看過,那位作家吃驚地說:“連這本書也沒看過,你是怎么寫作的?”
說著,他大談自己讀了多少多少書。
會議開始后,鄭淵潔在發(fā)言時說:“最近我在看蘇聯(lián)作家斯夫琴科的作品,大家看過嗎?”
在座的大部分人都搖頭,之前那位作家卻站起來大聲說:“我讀過!”
鄭淵潔笑了笑:“這個作家的名字,是我瞎編的。”
那位作家聽了,羞愧地低下了頭。
現(xiàn)實中也有很多像這位作家的人,無論什么場合,總是忍不住炫耀自己。
但一味不顧實際的賣弄,最終只會招來笑話。
歌德在《浮士德》里說,浮光只圖炫耀一時,真品才能傳諸后世。
真正高貴的人,從不把成就掛在嘴邊,卻總是散發(fā)著由內(nèi)而外的魅力。
南開大學教授胡金牛,曾因自嘲式簡歷在網(wǎng)上走紅。
很多專家學者,喜歡將自己的研究說得天花亂墜。
相比之下,胡金牛的簡歷顯得十分“寒磣”。
胡教授先后在日本大阪大學、北京大學、等多所著名大學,開展博士后及訪問學者研究。
可是,在介紹求學經(jīng)歷時,他卻謙遜地說“主要是當時找不到工作”。
明明研究的是非常前沿的原子核物理,他卻調(diào)侃自己的研究方向“實驗比較少,可以隨便忽悠”。
言辭間,一點也不把自己的身份和成就當回事。
老話說得好,天不言自高,地不言自厚。
人越淺薄,越喜歡四處張揚;而懂得越多的人,越感覺自己無知,就越低調(diào)。
正所謂,包子有餡不在褶上,肚里有貨不在嘴上。
真正的成熟,不是顯山露水,而是忍住炫耀之癢,常謙卑,多低頭。
得而不顯,貴而不炫,才是一個人處世應(yīng)有的姿態(tài)。
4
攀比之癢
英國喜劇《保住面子》中,講述了這樣一個故事。
女主人公巴凱特是一名中產(chǎn)階級家庭主婦,平時就喜歡窺探鄰居們的生活。
一旦發(fā)現(xiàn)誰家有錢了,或社會地位提高了,或孩子考上好的大學了,她就會和自己作比較,然后覺得自己一無是處,痛苦萬分。
有社會心理學家將這一現(xiàn)象稱為“巴凱特現(xiàn)象”:
當他們發(fā)現(xiàn)自己的收入比不過鄰居,就會覺得郁悶寡歡,幸福感自然就差。
生活中有很多這樣的人,熱衷于處處和他人比較,而讓自己郁郁寡歡。
愛因斯坦說,生活之累一半源于生存,一半源于攀比,攀比是產(chǎn)生煩惱的根源。
眼睛總是盯著別人的風景,自然就看不到自己擁有的一切。
放下比較的尺子,你才能省去無謂的煩惱,更好地做自己。
在日本奈良一家醫(yī)院,有位工作了70多年的心理醫(yī)生,叫中村恒子。
恒子工作大半輩子,從來沒有和任何人發(fā)生過矛盾沖突。
每天她都是淡然從容,輕松歡快的樣子。
當被問起幸福的秘訣時,她笑著回答了三個字:不比較。
從業(yè)以來,恒子從不和人攀比。
當比她年輕的醫(yī)生,步入更高的職位時,她完全不在意;
有同事得到大力提拔,待遇超過她,她也不會感到不滿。
她說,別人有別人的生活,自己有自己的軌跡。和別人比較,實在毫無意義。
人生就像長跑,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速度,但到最后我們都會到達終點。
你無需跟隨別人的腳步,走不適合自己的路。
無論何時,別讓他人定義你的生活。
忍住攀比的想法,把眼光放在自己身上,才是最聰明的活法。
詩人塞繆爾說:“人最重要的價值,在于克制自己本能的沖動。”
成年人的世界,最要緊的就是時時審視自己的內(nèi)心,降服那些不該有的想法。
學會忍住心癢,戒掉嫉妒,管好欲望,收起炫耀。
放下與他人的比較,在自己的節(jié)奏中,安然地過好自己的日子。
點個贊吧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wù)。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