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9年,中國60周歲以上人口比例占據了總人口比例的10%,正式邁入老齡化社會。
經過二十多年的發展,該比例已經達到了22.0%,根據預測,未來老年人口數量仍然會呈現上升趨勢,而養老問題也成了我們不得不關注的焦點。
大家眼中的養老生活是什么樣子的?近年來突然出現一個名詞叫做“廢物式”養老,它正在嚴重損害老年人的尊嚴。
可怕的是,這種“廢物式”養老現象還在不斷蔓延之中,那什么是“廢物式”養老,我們又應該怎樣養老呢?
什么是“廢物式”養老?
其實追根究底,說的是當不被需要,沒有價值。很多人對于老年人的定義就是,只要你安安穩穩待在家里,別出去給人“添麻煩”,曬曬太陽,看看電視就行了。
事實也的確如此,年輕人在看到老人的時候,知道他們應該需要保護,所以會自發在公交地鐵上讓座;而兒女們對待老人則更加小心翼翼。
兒女們認為老人忙碌了一輩子,到了這個時候就應該享福,家務要由年輕人來,讓老人吃好喝好,以此安度余生。
于是,老人便在往后余生中過上了“廢物式”的生活,白天的時候出門慢悠悠地遛個彎,看著車水馬龍,看著每一個行走匆匆的年輕人,然后找個太陽好的地方曬曬,感慨一下衰老,任憑時間流逝。
還有一些老人將家當做了自己唯一的空間,他們沒有社交,所有的一切只是在圍繞著孫輩打轉,甚至有的時候還會被年輕人所“嫌棄”。
兒女知道孝敬父母,知道給老人買各種補品,讓老人吃穿不愁,表面上看起來的確和樂融融,然而,一旦老人表現出好奇之后,年輕人似乎就沒了那么多的耐心。
現在的科技發展日新月異,老人會出于好奇探索向年輕人討教,一遍兩遍還好,多問一遍,老人得到的回答往往是“說了你也不懂,都這么大歲數了,別學了”、“您帶著孫子玩,知道這個也沒用”……
整天圍繞著家庭,無法迅速適應外界生活,這種“圈養”式的生活時常會讓老人覺得,自己是真的老了,不中用了。
原本還有二三十年大好時光,因為找不到自己的價值所在,似乎只能“混吃等死”,到最后身體迅速變得脆弱,從而快速進入衰老狀態。
這也不是危言聳聽,舉個例子,現在很多年輕人通過奮斗,都在大城市買了房,定了居。
他們或者是擔心父母,想讓老人過來享清福,或者是需要讓老人幫忙帶孩子,便將老人也接了過來。
可原本在老家神采奕奕,身體硬朗的父母,到了大城市,每天都在家里看看電視發發呆,沒事了就睡覺,精神也由此變得越來越差。
到這個時候,年輕人覺得,這是因為父母老了。但實際上,這是因為父母太孤獨了。
他們脫離了生活幾十年的環境,來到大城市人生地不熟,唯一熟悉的就是自己的兒女,但兒女忙著工作,他們就只能窩在家里,收拾收拾家務,最多出門買個菜,生活似乎并沒有任何快樂。
可怕的是,全國近兩億老年人都面臨著這樣的困境。
我們不得不承認的是,年輕人對待老年人的初心是好的,年輕人知道尊老愛幼,兒女們知道孝敬父母,但這種“廢物式”養老,恰恰是對老人最大的羞辱。
老人不需要被年齡所局限
隨著生活條件的提高,現在除了四千多萬失能老人之外,其余的大部分老人生活是能夠自理的。
他們可以像正常人一樣生活,一樣被需要,一樣尋找快樂。
有研究報告顯示,其實有將近八成的老人是愿意學習接受新事物的,他們希望能夠融入這個快速發展的時代,不與社會脫節,不被時代所拋棄。
但很可惜的是,有九成以上的年輕人都沒有教會老人的耐心。
年輕人覺得,老人不需要接受這些新興的事物,這些對他們來說并沒有什么用。然而,永遠被禁錮在過去,無法接觸新時代的老人,生活又怎么會有意義呢?
在面對這種情況,有些老人選擇了順其自然,但還有些老人,卻主動為自己爭取一個有意義的晚年。
曾經,有一位老人在乘坐公共交通的時候,專門在胸前掛了一塊牌子,稱“不需要讓座”。
只要不被讓座,他就還是那個年輕的“大小伙子”,他的身體硬朗,和車上的人們沒有什么不同。
76歲大爺表示不需要讓座
其實這個行為的目的很簡單,就是他們想要的是尊重,和所有人都正常平等的尊重。
那么我們想要擺脫“廢物式”養老,讓自己的晚年生活過得有意義,到底應該怎么做呢?
應該怎么擺脫“廢物式”養老
我們需要明確的是,我們不應該被年齡所局限。什么三四十歲就是正當年,什么六七十歲就應該頤養天年,實際上,只要自己熱愛,年齡就不該成為禁錮我們的理由。
那些受人尊敬的科學家們,六十歲的人生正在熠熠生輝,甚至八九十歲還在熱愛的崗位上工作,這一生,他們從來不會被“養老”所困擾,因為他們的生活是有意義的。
而普通老人的人生也不該被局限在“養老”這一定義中,老人操勞了一輩子,從那個艱苦的時代用雙手奮斗到了現在,現今兒女有了自己的人生,如果繼續圍繞著子女轉的話,那無疑會成為子女的附屬品。
所以趁著一切自由,身體硬朗,老人可以選擇一個適合自己的養老方式。
比如說和其他老人一起抱團養老,擁有屬于自己的交際圈。
再比如說可以去旅行,世界那么大,我們應該過得精彩。
總之一句話,如何養老從來不是子女去定義的,而是自己想要過怎樣的生活。
而對于子女來說,我們也不要被固定思維所局限,認為老人就應該享清福。
實際上,懂得孝敬父母是沒錯,但也要用對方式。一個人,從來不是滿足物質需求就足夠的,老人也需要心靈上的溝通。
懂得尊重,讓老人多接觸新鮮事物,滿足他們的心理需求,這才是真正養老。
中國青年網:“廢物式養老”,正在毀掉大量老年人的養老生活……
遼沈晚報朝陽時刻:“廢物式”養老蔓延,近2億老年人正在被拋棄,子女還沒察覺
中國經濟網:“廢物式養老”是根深蒂固的年齡歧視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