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三個頂級名校的畢業生,開了一家思維訓練營,名為C計劃。
如今9年過去,訓練營已經是幾萬人的網絡社區,還不乏社會知名學者。
記者周軼君、清華哲學教授黃裕生、慈善家陳行甲、學者胡泳……都給出了極高的評價。
陳行甲就說過,C計劃所倡導的思考力,是信息爆炸時代,最重要的生存本領。
今年,“三劍客”——郭兆凡、藍方、葉明欣,將C計劃的研究成果寫成了一本書:《學會思考》。
在書里,她們大膽揭露一個事實——眼下的時代,很多人活得非常盲目。
腦子像銹住一樣,被雜亂的信息左右,還總是人云亦云隨波逐流。
哪怕勤勤懇懇地學習、賺錢、打拼,都很難令自己嶄露頭角。
若想擺脫這種“越努力越平庸”的困境,當務之急就是學會思考。
然而,這本書并非傳統意義上的思考指南,而是闡述了一種叫“批判性思維”的思考模式。
怎么有針對性地解決問題?怎么甄別海量信息?怎么擺脫固有經驗?怎么找到適合自己的生存領域……
關于這些問題,你都將在書里找到答案。
周國平說:
人與人之間最重要的區別,不在物質的貧富,社會方面的境遇。 是內在的素質和層次,把人分出了偉大與渺小,優秀與平庸。
你的思考有多深,你能想多遠,就能走多遠。
人生下半場, 拼的就是思考力。
1
不懂批判性思維的人
越努力越平庸
在職場,你有沒有碰到過這種事?
領導讓你幫忙寫份材料,你辛辛苦苦忙碌一周,最后對方只看了一眼,就丟進垃圾桶。
這個時候,你是不是特別委屈?
自己加班加點地干,沒有功勞也有苦勞,就算材料寫得不好,也不至于直接丟垃圾桶吧?
《學會思考》中,大牛就碰到了這種倒霉事。
單位來了個大領導,點名讓大牛寫策劃書。
為了給領導一個好印象,大牛決定無論如何都要把這事干好。
他先是從網上的海量資源找起,可一連找了好幾天,思路越找越亂;
接著,他又去請公司的幾個前輩支招,可前輩們的建議都特別陳舊。
他前前后后忙了好幾個通宵,策劃書一個字都寫不出來,自己還累得差點病倒。
眼看交策劃的日子到了,大牛只能更拼命加班,硬是湊出了幾萬字的內容。
然而等他交上去,領導稍一過目,就給了他一個大大的“差評”。
大牛當場傻眼了,完全不反思哪里出了問題,只認為是自己倒霉。
之后很長一段時間,他因為心情不爽做起事來更低效,最終徹底被公司邊緣化。
書里說,大牛是典型的“費力不討好”的那種人。
蠻干硬干,做事不動腦子,出了問題也不反思。
就算能吃苦受累,但最終也會因價值感低被淘汰出局。
然而,像大牛這樣的人,生活中卻是比比皆是。
看別人家的孩子報興趣班,有人也跟風,完全不考慮實際情況,結果累壞一家人不說,孩子也沒多優秀; 聽說短視頻賺錢,直播很火,有人也盲目跟進,結果賠了夫人又折兵; 見同事下海單干,有人毫無資源背景,也動了辭職的心思,最后令自己陷入職場困境。
其實,咱們大部分人一點也不懶,就因為欠缺思考,最終是錢沒賺到,人也沒混出名堂。
只知悶著頭下苦力,結果就是作家周嶺所說的“被鎖死在低認知的牢籠中”。
不經思考的努力,是對生命的極大浪費。
沒有批判性的視角,人注定淪落為平庸之輩。
書里有句話很扎心:
“巨大又撕裂的時代,如果沒有自己的思考與判斷,是很難在這個世界立足的。”
人生是一場闖關游戲,要帶著腦子向前拼,才能關關難過關關過。
逼自己主動思考,人就能打破現有局面,實現自身的華麗蛻變。
2
人和人最大的鴻溝
就在思考力
為了幫大家擺脫“越努力越平庸”的困境,書中反復提及批判性思維。
所謂批判性思維,書里的定義是:
“一種合乎理性的,反思型的思維方式,決定了我們信什么和做什么。”
更直觀地說,就是一種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書里,有個很經典的案例。
斯坦福大學的創業課上,教授蒂娜·齊莉格布置了一項任務。
她將同學們分成四組,并給每個小組5美元的啟動資金,要求所有人在接下來的一周內,賺到盡可能多的錢。
任務一下達,大伙都很興奮。
第一小組立刻去買彩票,打算賭一把;
第二小組準備做買賣,擺攤賣果汁或是零售日用品;
第三小組沒急著賺錢,而是先觀察了一下周邊環境,從中尋找商機。
比如,大學城餐廳周末排長隊,他們可以提供預訂和拿號服務,再收取服務費。
而第四小組的人,卻銷聲匿跡,根本見不到人。
幾天后,第三小組賺到的錢,遠遠超過前兩組。
他們很自信地預測,這次任務中,自己絕對完勝。
然而,一周后結果公布,最厲害的一組竟是第四小組。
這一組默默無聞,卻悶聲賺到了650美元。
更不可思議的是,她們這一組的5美元本錢竟一分沒花。
他們是怎么做到的呢?
原來,斯坦福大學作為一所世界名校,許多公司希望進入學校招人。
第四小組經過大量討論與思考,意識到他們最寶貴的資源不是5美元,而是他們在下周課堂上的展示時間。
于是,這個小組制作了一張入場券,以650美元的價格賣給了一家公司,允許他們參加下周的課堂展示,并幫他們進行招人宣講。
書里分析說,這組同學沒有被5美元的思維限制。
他們運用了批判性思維,在接到任務的第一時間反思:
“我們的目標是為了使用這5美元,還是為了多賺錢?”
如果深層目標是為了多賺錢,身邊又有哪些可以利用的資源?
當思考一步步展開,一步步深入,他們就輕而易舉地找到了最佳方案。
社會學家卡尼曼說:
重復的無盡忙碌,大部分人都可以做到,難的是思考,沒有深入思考,勤奮便毫無意義。 普通人改變結果,優秀人改變原因,只有頂尖高手,才懂得從思維入手。
其實我們大部分普通人,能力和天賦都差不多。
拉開彼此差距的,就只剩思考力。
但這個思考力,還不是簡單的想一想。
按書里的說法,是迅速看透問題本質的能力。
你看得越精準,想得越透徹,就越能在人生的賽道上跑到最前面。
一句話,先擁有出眾的思考力,再付諸出眾的行動,就能擁有出眾的人生。
3
一個人逆襲最快的方式:獨立思考
那如何用思考完成逆襲呢?
書里這個故事,或許會對你有所啟發。
假設你是一家公司的老總,遇到了一件很頭疼的事。
合作十幾年的大客戶,毫無征兆地拋棄了你,同別人簽約。
你心中焦急萬分,馬上召開緊急會議,叫來了公司的骨干商討對策。
其中,員工A說:
“太好了,終于擺脫這個難搞的甲方了,咱們可以省下精力去服務更多人。”
話音剛落,員工B沒好氣地說:
“你腦子進水了嗎,你知道丟了這單,會給公司帶來多大的損失嗎?”
眼見二人要吵起來,員工C岔開話題:
“咱們與用戶的對接機制有問題,這事怪不得別人……”
聽他們你一嘴我一嘴地說,你要如何拿定主意呢?
在書里,作者們提供了批判性思維最常用的一個“四步法”:
第一步,“是什么”:首先搞清最基本的事實,屏蔽一切無關信息;
第二步:“怎么樣”:評估這件事的影響、后果、意義,也就是價值判斷;
第三步:“為什么”:造成這些后果的原因是什么,主要責任在哪;
第四步:“怎么辦”:針對上一步找出的原因,尋找具體的解決方案。
現在我們將“四步法”套在上文中。
首先確定,你面臨的是,老客戶不再續約這個事實。
至于像員工A說的,客戶很難纏,以及他與員工B的爭吵,都是無關信息。
而后,你要接著匡算出,這件事對公司產生的影響。
最直接的,就是利潤減少,但也省下了維護成本,這筆賬要算清楚。
第三步,分析原因,那員工C的發言就可以參考,丟客戶很可能是因為沒對接好。
最后出決策,優化內部結構,再去挽回一下客戶;
如果不行,就整合營銷資源,挖掘新客戶,力爭把損失降到最低。
書里說:
批判性思維,并不是一味反駁質疑。而是一種找準核心問題,獨立決策的本事。
大到人生抉擇,小到日常規劃,運用批判性思維,很多苦惱都將不翼而飛。
比如,要不要去大城市打拼?
那你得去想,人生的終極理想,是實現抱負,還是安享歲月靜好;
買昂貴的學區房值不值?
那你得問問自己,是盼著孩子拿高分考名校,還是讓他生活舒適一些;
現在跳槽合不合適?
那你得搞清楚,自己的工作目標,是積攢經驗增長本事,還是以賺錢為主;
你看,當你思考出問題本質,很多難題就迎刃而解。
很多時候,生活像一團亂麻,束縛得人一事無成。
然而,當你用批判性思維揪出那根“線頭”,就能第一時間捋順生活的思路。
思路順暢,行動果決,生活必定是一順百順,再無阻礙。
蘇格拉底說:
“未經審視的人生是不值得過的。”
但可悲的是,我們大多數人的大多數選擇,都未經審視。
用書里的話說,我們只是根據經驗、慣性,隨大流似的輕易拍板。
最終,所做的一切都沒有起效,人也泯然于眾,活成了最不起眼的樣子。
書里有句口號——改變,始于思辨。
如果你不滿于現狀,那就下狠心逼自己去思考。
提升認知,武裝頭腦,直面問題,深究其理……
浮于表面又懶于思考的人,注定難有所成。
只有學會批判性思考,我們才能徹底告別平庸。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