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看到這樣一句話:“你不必是一朵花,你是一顆種子,你只需要向下扎根,然后長成你喜歡的樣子。”
是啊,別人試圖成為其他任何人,因為別人已經有人做了,我們需要做的就是我們自己,獨一無二的自己。
就好像有人提出這樣一個問題:“如果可以你想做什么樣的人。”
有人這樣回答:“如果可以,我想準時下班,看看電視,喝點小酒,和喜歡的人聊天,能夠有這樣的時光,我就覺得很滿足了,可能你覺得這樣的要求很低,不過對我來說就是最大的幸福。”
是啊,可能我們每個人都想要成為了不起的人物,只是很多時候我們都知道,我們就是我們自己,成為不了別人。
換句話來說,為什么我們覺得上面回答的的要求很低。或許是因為這樣的生活并不是那么容易做到,因為他的回答是“如果可以”。
這句話的意思是現在還沒有做到。確實,有的時候道理我們都懂想要做到并不是那么的容易。尤其是長大之后,我們很難去做自己。
是啊,尤其是在這個信息時代,我們每天接受的信息可能是以前的幾百倍,相信你也有過這樣的經歷吧。
那就是在這些如潮水般涌來的信息中,稍有不慎就會淹沒自我。看到別人曬旅行照就焦慮,聽到同事升職就開始懷疑自己,甚至連穿搭都要參考網紅模板?
但是卻從來沒有想過這樣到底是不是自己真正想要的。確實,在生活中有的時候我們聽到別人對自己差評真的會整夜失眠。
就好像在我們的生活中,我們總是先要找到所謂的標準答案。可是這個所謂的標準答案真的就是適合我們自己的嗎?
想來并不是都適合。原因也很簡單,那就是生活中沒有那么多的標準答案,就好像是炒菜一樣,并不一定非要炒,它也可以是烹煎炸煮。
也就是說它并沒有固定的標準,它只是有最低的底線。就好像我們人生一樣,除了原則性的問題。其他的都沒有標準答案。
只是在生活中隨著自己的成長,我們慢慢的衍生出了一個所謂的“標準答案”。在心理學中說得"鏡像自我" 理論。
它也是在告訴我們對自己的認知很大程度上來自他人的反饋,但是這樣的反饋卻很容易變成枷鎖。
因為我們就很容易會陷入 "表演式生存",比如朋友圈精心修圖,職場上假裝合群。或者可以換一個問法。
那就是我們有時候展示的是為了自己,還是為了給別人看的。顯然,更多的時候我們屬于后者。如果是這樣自然而然我們就會在意別人的看法。
于是,那些我們自認為是“重要的聲音”就開始不斷的消耗我們自己。就好像小的時候我們就能夠很純粹的展示自己。
那么我們應該如何做呢,或者這幾個不成熟的建議可以有幫助:
- 制作 "能量清單":記錄那些能夠讓自己眼睛發亮的瞬間。不管是是深夜讀詩時的感動,還是給陌生人指路后的溫暖?這些微小的光芒,正是你靈魂的模樣。
- 練習 "課題分離":下次再聽到批評時,問問自己 "這是誰的課題?" 如果答案是對方的,那就放下這個負擔。正如有人說的那樣:"做你自己,因為別人都有人做了。"
- 設置 "心理結界":每天給自己留出 30 分鐘 "真空時間",關掉消息提醒,與自己對話。你會發現,內心的聲音比外界的喧囂更值得傾聽。
要知道,我們每個人都是獨一無二的。不管什么時候都要告訴自己,不必成為別人,你就是你自己。
正如《我》這首歌里面的臺詞“我就是我,是顏色不一樣的煙火,天空海闊,要做最堅強的泡沫。”所以,親愛的小孩,不必成為別人,你就是你自己。
文|明浮生
圖|圖片來源于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