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寧隆安縣境內,現在規模比較大的,有五座塔的建筑,按網上介紹的歷史沿革來說。
一是榜山文塔,位于隆安縣城邊的寶塔村,始于光緒二十年(1894年);
二是文昌閣寶塔,位于隆安都結鄉都結街后,始于光緒十二年(1886年);
三是龍樓塔,位于隆安那桐鎮龍樓屯,始于光緒年間,具體不詳;
四是龍門塔,這就是在隆安喬建鎮區域現代新建的了。
五是七星塔,隆安縣局那最早建造的塔,古稱局那塔,大概始建于道光十五年,近年重建。
其中最為著名的,則是縣城邊的榜山文塔了。那這座榜山文塔因何而建,又有什么樣的故事呢?
榜山文塔,本地人習慣稱為寶塔。
關于榜山文塔的建造原因,隆安地方流傳著好多種說法,如官運說,流財說,惡人說等等,這些網上一搜一大把,很多寫隆安榜山故事的都有不同說法,反正不同的人看著這榜山文塔,又聯想到隆安當地的各種人文傳說,就能按照各自的理解,編出不同的故事。
這也可以理解,因為塔這樣的建筑的內涵特性就是這樣。
都知道,塔,在唐宋以前,主要是和佛文化有關,而明清以后,則主要和風水文化有關。風水文化這樣的東西,講起來就很玄學了,虛無縹緲的,似是而非的,真像那么一回事的,總之,理解起來就很寬泛了,為了解釋這些理解,那隨之產生的故事可就多了。
這些種種,無形中,就為這些塔建筑帶來了更多的文化內涵,人文故事。
實際上,這些都是人們的牽強附會,真正來說,隆安榜山文塔的建造,就只為一個原因,就是“振興隆安文脈”,“弘揚隆安文風”,這也是榜山文塔中的“文”字的含義。
清嘉慶庚午(1810年)以后,道,咸,同,光四代,直到建塔前的光緒二十年(1894年),隆安縣的科甲成績十分的差(貢生不算),除了咸豐年間的廣西各地局勢動蕩影響(各種民間反清起義),致使科考中斷了外,幾十年間,隆安僅有三個正科文舉人(道光己亥年一個,同治丁卯年一個,光緒己卯年一個),剩下的全是“恩賜舉人”,
“恩賜舉人”,是指多次參加科考不中,或是年滿八十都沒考中舉人,朝廷給個安慰,“恩賜”也是一種榮耀,但待遇和正科舉人可就差遠了。
正式舉人都沒幾個,更不用說出進士了,自嘉慶六年(1801年)陸禹勛后,再沒出過進士。
要知道,隆安縣能參加科考的人也不算少,按配額算,隆安縣學額有數十名,廩生十三名,增生十三名,二年一貢。這樣的人數,近百年間,只有三人中舉。
從風水堪輿學中來說,這就是隆安縣的文風不興,文脈不盛了。
在古代有一種說法:“凡都、府、州、縣、鄉村,文人不利,不發科甲者,可于甲、巽、丙、丁方位,擇其吉地,立一筆尖峰,只要高過別山,即發科甲,或于山上建高塔,皆為文筆峰。”
這話意思就是地方沒出科舉人物,都可以建塔來改風水,所以,為改變隆安縣的“文脈”,光緒二十年(1894 年),新到任的知縣褚興周,請建一座文塔,并得到了批準,于是,褚興周請人“堪輿”,最后看中了縣城東六里外的獨秀山。
此山位于縣城正東,獨立一峰于平地,視野極好,正合“文筆峰之意”。在知縣褚興周的籌備下,發動全縣紳民出錢,出力,最后一座現高24.8米,外看三層內分六層,八面磚砌,內祀奉與文章考試有關的大神——文昌與魁星的高塔就建起來了。
同時,全塔內外均有對聯,山門“文經點授功名卷,星緯提攜翰墨林”,塔一樓“榜山獨占鰲人登甲第,文塔高提雁仕掇魁科”,塔二樓“文武閣”,“文光昭日月,武烈壯山河”,塔三樓“天開文運”,“天開龍虎榜,文運斗牛光”,塔身多有與科舉功名有關的各種寓意雕刻,如鯉魚躍龍門,一路連科;童子乘龍,獨占龍頭鰲頭等,文意豐遠。
由于這塔的指意很明顯,定名的時候,干脆直接明了,就用了當時隆安縣的榜山書院名,飽含了人們祝愿隆安人才輩出美好愿想。
讀史知今,宣傳廣西各地歷史人文,展示地域風貌,講述廣西的舊事,新事。
我在桂平,我是潯州府O鑫森淼焱垚,謝謝閱讀關注!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