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朗普與馬斯克被攻擊最多的就是“納粹”,在大選前,《紐約時報》《時代》就連續做了幾期“川特勒”,這些媒體還采訪了特朗普的前幕僚及民主黨大佬希拉里等,他們都一致給特朗普貼上了“法西斯”的標簽。
這些標簽似乎不起作用,特朗普卻高票當選,他上任開啟了“美國反腐”,馬斯克的“效率部”更是用電鋸向華盛頓的官僚砍去,他“審計”出美國國際發展署、社保局都存在資金浪費和人員臃腫、欺詐等行為,他直接得罪了這些利益部門和由發展署提供資金支持的媒體、記者、公知及公益機構,他們把“法西斯”的帽子又扣在了馬斯克的頭上,而且他受到幾股勢力的圍剿,在德國的街頭、倫敦地鐵,都貼上了“馬斯克是納粹”的海報。
01
如果丘吉爾還活著定會“發笑”,因為當年他“反法西斯”勝利后說,以后的法西斯一定會以“反法西斯”的方式出現,“反自由”一定會以“自由主義”的面貌出現,就像萬斯在慕尼黑安全會上的發言,他說歐洲已經在違背基本的價值觀。
但他們卻裝扮成“天使”的樣子,說馬斯克是“越權”,他現在權力越來越大,他是美國首富擁有特斯拉,又擁有社交媒體X,他干預“行政”那最后美國是不是會進入“影子總統”時代。
但馬斯克和川普做的恰恰是“削弱行政”權力的事,平衡預算,節約開支,讓財政支出“透明”。
這是回歸英美保守主義的“小政府”,經濟政策回到自由經濟、減稅,文化政策回歸傳統價值觀,捍衛“言論自由”、把“教育權”還給各州,這都是在約束“行政權力”、避免媒體、教育的“統一灌輸”,這恰恰是反《法西斯》的“洗腦控制”,馬斯克和他的員工卻遭到《紐時》“開盒”,這是在媒體上宣布他們的“死刑”,這是不是美國版“狠斗資本家”、痛打落水狗。
02
馬斯克并不害怕媒體“開盒”和“死亡威脅”,他今天貼出美國各大工會主席收入讓普通人咂舌,他們都比美國總統收入高,這些行業“維權人士”都變成了“富翁”。
這也是川普在總統競選時就表示要“取消教育部”的原因,教育部的教師工會就是一個“腐敗機構”,他們主要負責聯邦教育撥款,工作人員卻有4000多人。他們搞出“廁所法”“青少年變性”等各種項目,目的是獲取經費。
新教育部長琳達開始了大規模裁員,裁去了一半的人,她最終目的是“解散教育部”。
03
琳達·麥克馬洪是特朗普新任教育部長,她在宣誓就職后不久,就向其員工宣傳該機構的“最終使命”(final mission),即特朗普所要求的“將教育送回各州”。也就是兌現特朗普的競選承諾,讓教育回到各州和家庭中。
福克斯新聞說教育部的支出只增不減,但美國孩子的識字率和學習成績卻在下降,因此遭到家長詬病。
近年來,教師工會里出現很多“性侵學生”、“戀童癖”的工作人員。在美國教師中,也出現好多起女教師“性侵男學生”的案件。
這位38歲的女教師因“性侵”12歲男生被判處25年監禁,離譜的是期間她還與這位男生生了一個孩子。而且她不只“性侵”了這位男孩,她還與21位男生發生過關系。
在美國,教師與16歲以下的學生發生性關系是違法的,只有浪漫的法國會把馬克龍在未成年時與老師的“關系”包裝成浪漫的愛情。
歐洲邊緣文化中的“戀童癖”卻以大眾傳媒、電影等方式,一點點滲透進大眾生活,讓學生很難辨別這是戀愛還是“違背人倫”。
教師工會的權力使他們一點點把“色情文化”、性別意識形態鑲嵌在現代教育中,從而激起保守派家長的抵制。
特朗普原打算任命勞倫、一位沒有上過大學的議員擔任教育部長,勞倫說,“我們將嚴厲打擊長期以來困擾這個臃腫、權力過度集中的部門浪費、欺詐和濫用。我們將不再有灌輸,不再浪費開支,不再有華盛頓精英告訴父母如何養育孩子!”
“我們正在將教育帶回人們的身邊——讓它屬于它的地方!”——勞倫宣稱。
特朗普說,這項舉措將是一個新時代的開始。我們將賦予父母權力,尊重美國傳統價值觀,并最終將控制權交還給當地社區。
美國很多家長贊成“取消教育部”,這會讓我們很多人費解,甚至不理解,認為特朗普是不是“發瘋”。
美國學生越來越極端、意識形態化,這與他們多年接受“批評性種族主義”、身份政治、覺醒文化有很大關系。
去年美國高校學生發起“親哈馬斯反以抗議活動”,《紐約時報》刊登了自由派作家羅斯·杜薩特的專欄文章《學生抗議前讀什么》?
羅斯為這些學生接受的“簡化教育”擔憂,美國前國務卿希拉里也說這些學生太“無知了”,他們根本就不了解以色列和哈馬斯的歷史。
羅斯說,在哥倫比亞大學課程的20世紀閱讀材料中,極權主義時代消失了,非殖民化成為近期唯一重大的政治戲劇。沒有奧威爾,沒有索爾仁尼琴;漢娜·阿倫特關于越南戰爭和美國學生抗議的論文是指定閱讀,但沒有“極權主義的起源”或“耶路撒冷的艾希曼”。
同樣,也沒有任何可以闡明當代左派所反對的思想的閱讀材料:沒有新保守主義,當然也沒有宗教保守主義,但也沒有任何可以理解新自由主義及其所有變體的東西。
這種縮小和狹窄化教育也是作家路易斯在幾十年前《人之廢》中的預言,他對英國進步主義思潮將帶來的“人的取消”深感憂慮……想不到美國的“取消文化”正在變成現實。
路易斯說“古今之變”比“中西之別更大。我們以為中西差異很大,其實不然,為何保守派與自由派的對立比中西還要大,就在于我們今天多是受現代進步主義,這些相對主義思想影響的結果。
各種主義都是建立在價值主觀性上,因此我們發現歐美左派與保守派之間的矛盾已經由經濟轉向文化、信仰上的分歧。
路易斯在“人之廢”中說,古人念茲在茲的是“道”,在今人眼中淪為了意識形態。
在價值論論域,“道”意味著善是客觀的,即便世上所有人都成了壞蛋,善依然是善,故而意味著價值客觀論;而“意識形態”一詞則意味著,所謂的“善”只不過是出于某時某地某個階級或某種統治力量之要求,是制造出來的一套話語,是一種建構,是人或某些人的主觀愿望之表達,故而意味著價值主觀論。
在形而上學論域,前者意味著“道”乃原生,我們人乃派生;后者則意味著我們人乃原生,“道”乃派生。
在宗教論域,前者意味著人乃神造,故而人需接受神之審判;后者則意味著神乃人造,神要接受人之審判。
這也是今天歐美大學在面對“恐怖主義”、虐殺等極端邪惡的事情上他們卻做出不同的主觀性表達,因此得出很多匪夷所思的觀點。
路易斯認為,20世紀頗為流行的價值主觀論對教育造成了毒害,其中最令人矚目的觀點是:現代教育無“道”,而古之教育則“有道”……
那么問題的根源就在于否定了“上帝”的存在,不再相信恒定不變的道而把意識形態當成了“真理”,于是就出現了歐美國家把“多元文化”當成世俗宗教,這就使得人的膚淺和扁平化。
究竟什么樣的教育更好,特朗普讓教育回到家庭、回到各州,也是讓他們有更多的選擇。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