毫米波雷達通過發射毫米級波長的電磁波探測目標,成本低且抗干擾能力強,適合惡劣天氣;激光雷達則依賴激光束構建高精度三維點云,精度達厘米級,但易受雨雪影響。兩者如同 "耳朵" 與 "眼睛",以不同方式解讀路況。
毫米波雷達在高速場景探測距離達 200 米,支持 L2 級功能;激光雷達可識別 300 米外靜態障礙物,助力城市領航。但極端天氣下,前者誤判率上升 22%,后者探測距離縮短 80%。特斯拉事故數據顯示,純視覺 + 毫米波方案在環島誤判率高 37%,凸顯技術互補需求。
毫米波雷達已覆蓋 90% 的 15 萬元級車型,單顆成本僅數百元;激光雷達仍集中在 30 萬元以上車型,但固態技術將成本降至 2000 元以下,預計 2026 年滲透至 25 萬元市場。行業預測,2028 年激光雷達規模突破百億,但毫米波仍占 L2 市場 70% 份額。
車企普遍采用多傳感器融合方案:小鵬 G9 用激光雷達 + 毫米波雷達 + 攝像頭實現暴雨天城市 NGP;特斯拉通過算法優化減少對激光雷達依賴。隨著 5G V2X 發展,毫米波負責短距精確感知,激光雷達構建全局高精地圖,共同推動 L4 級自動駕駛落地。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