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人(圖與文無關)
1、不是閑得慌,是怕自己“沒用”
很多家庭主婦看起來確實“沒事找事”:明明有洗衣機,非要吭哧吭哧手洗衣服;地拖了三遍還要再擦一次;玻璃明明沒灰,非得站凳子上折騰半小時。
外人看來像“作妖”,但對媽媽們來說,這是她們在拼命證明:“這個家需要我”。
說白了,這就是一種“刷存在感”的心理。
當家里男人在外掙錢、孩子上學上班,整個白天就剩她一個人時,那些擦桌掃地洗衣服的活兒,其實是她的“工作KPI”。
社會用工資衡量價值,可家務活干得再好也沒人發獎金。
拖把抹布就成了她的“工位”,洗衣機要是把活兒都干了,她連最后這點“上班打卡”的底氣都沒了。
這不是故意折騰人,而是被逼出來的“求生欲”——她得讓自己相信,也讓你相信:這個家離了她真不行。
女人(圖與文無關)
2、那些夸張的家務動作,其實是喊你“看過來”
你有沒有發現?
媽媽擦玻璃時動靜特別大,收拾屋子總要弄出叮叮咣咣的聲響?這跟小孩故意摔玩具引起注意一個道理。
她不是真要跟洗衣機較勁,是想讓你看見:“我在干活呢!”“我累著呢!”
就像小孩會舉著考卷等夸獎,媽媽也需要聽見一句:“媽,這衣服手洗的就是軟和”“家里真干凈”。
可惜大多數時候,家人要么覺得理所當然,要么嫌她多此一舉。
她越不被認可,就越要折騰出更大動靜——今天把窗簾拆下來洗,明天把沙發挪開掃縫隙。
這不是“作”,是長期被當透明人后的反彈。
你眼里“根本沒必要的家務”,在她心里是“不被看見就消失”的恐慌。
女人(圖與文無關)
3、破解困局的關鍵:把“應該的”變成“謝謝的”
要解決這個問題,不能光勸媽媽“別瞎忙”,得先把她的焦慮接住了。
丈夫少說“地不用天天拖”,多說“你腰不好,放著我來”;孩子別抱怨“衣服用洗衣機就行”,改說“媽手洗多累啊,我帶你跳廣場舞去”。
最重要的是讓她知道:家里需要她,不是需要她的抹布。
她存在的價值不是干活機器,是冷了有人添衣、餓了有熱飯的“人味”。
周末全家一起做大掃除,丈夫主動晾衣服,孩子搶著倒垃圾,這些都比說教管用——當家務不再是某個人的專屬責任,媽媽自然不用靠“加戲”找存在感。
說到底,媽媽那些“多余”的家務,就像小孩哭鬧要抱抱。
她折騰的不是房間,是怕你們覺得她沒用了。
給個擁抱比講道理有用,說句“媽你歇著,我來”比洗衣機更能讓她安心。
如果下次再看見媽媽跟洗衣機較勁,別翻白眼。
搬個小板凳坐旁邊,遞塊肥皂說:“媽教我手洗唄,您這手藝不能失傳”。
她嘴上嫌你添亂,心里早樂開花了——要的從來不是那件衣服多干凈,而是確認自己還被你們需要著。
女人(圖與文無關)
作者介紹:
歐小希,希望通過我的文字,帶你體會世間“人情冷暖”。
喜歡請在下方點贊、分享、收藏和評論。
(以上圖片均來源于網絡||侵刪)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