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問寒山道》
唐·寒山
人問寒山道,寒山路不通。
夏天冰未釋,日出霧朦朧。
似我何由屆,與君心不同。
君心若似我,還得到其中。
1958年,“垮掉的一代”精神偶像杰克·凱魯亞克在一個破舊的旅館,奮筆狂書,僅用11天的時間,就寫了一本自傳體小說《達摩流浪者》。他在書的扉頁,恭恭敬敬地寫道:“獻給寒山。”此書出版后,美國大學校園立刻就沸騰了,那些美國大學生手里拿著杰克·凱魯亞克的書,嘴里吟誦著寒山的詩,披散著長發,光著腳,笑嘻嘻地說道:“你若喜歡,我就是寒山;你若不喜歡,我也是寒山。不管你喜歡還是不喜歡,反正我都是寒山。”1997年,美國小說家查爾斯·弗雷德撰寫了一部長篇小說Cold Mountain(《寒山》),在書的扉頁,作者引用了寒山的兩句詩“人問寒山道,寒山路不通”,以此來表達他對這位中國唐朝詩人的敬意。此書一經上市,便在美國引起暢銷狂潮。2003年,著名導演安東尼·明格拉將此書改編成電影Cold Mountain(俗譯《冷山》),并在次年獲得了奧斯卡金像獎。
電影《冷山》海報
寒山,陜西咸陽人,俗姓楊,名字不詳。相傳,寒山是隋文帝楊堅的侄子,其父楊瓚是楊堅同父異母的弟弟,但兄弟倆素來不合。后來,楊堅做了皇帝,一日,他在酒中下毒,假意邀楊瓚來后花園賞花飲酒,楊瓚喝了毒酒,口吐黑血而死。但今人對此傳聞多持懷疑態度,大體上認為寒山是中唐人。因文獻資料匱乏,誰也說不清他具體的出生年月。
但從其遺留下的300多首詩,大致可以看出:寒山出生于一個家境比較富裕的家庭。他年少時,曾有一段肥馬輕裘的公子哥生活。他經常讓人用竹轎子抬著,在街上招搖過市,還和一群年輕人騎著駿馬到處打獵。后來,可能因為父母雙亡,他不善治家,又大手大腳,家道便中落了。他迫于生計,多次參加科舉考試,皆因長相奇丑而落選。此后,他家里漸漸揭不開鍋了,日子一天比一天難過。他的哥哥責怪他,說他不長進;他的妻子嫌棄他,說他沒出息。
寒山備受家人責難,便棄家而走,四處漂泊,成了一個甘愿自我放逐的流浪漢。他一路上瘋瘋癲癲,嘻嘻哈哈,頭戴用樺樹皮做成的帽子,身穿破爛布衣,腳著一雙像船一樣寬廣的木屐,有時,對天而笑,指手畫腳,有時,一邊走路,一邊吟詩,又是唱歌,又是跳舞,全然不顧他人嘲諷的眼光。流浪期間,他在許多寺廟、道觀里住過,皆因不服清規戒律,被驅逐而去。他也在羊圈、豬圈、牛圈里住過,經常對動物談禪論道,講經說法。后來,他一路流浪,來到了浙江天臺山,因喜這里秀麗的山水,便在一處寒巖下隱居起來,自號“寒山子”。
《曠野創作中的寒山圖》(局部)
在天臺山,他結識了國清寺的拾得和尚。拾得和尚是豐干禪師在路邊拾來的棄嬰,長大后,就在國清寺落發為僧,為人做飯。寒山來國清寺時,就幫拾得在廚房干活。他們倆常在鍋灶旁談禪論道,惹得一些僧人常常在旁偷聽。寒山問拾得:“世間有人謗我、欺我、辱我、笑我、輕我、賤我、惡我、騙我,我該怎么辦?”拾得說:“只是忍他、讓他、由他、避他、耐他、敬他、不要理他,再待幾年,你且看他。”
寒山在國清寺干完活,拾得和尚便把寺里的剩飯裝在一個竹筒里,讓他背回去。寒山有時在寺廟的長廊下吟詠,有時叫噪,有時獨笑,有時對空謾罵,仿佛一個瘋子。有的寺僧不耐煩,就一邊罵,一邊用棍子驅趕,但寒山并不生氣,只是笑嘻嘻的,站著撫摸著被打的手掌,轉過身子,拍著手,大笑而去!
《寒山拾得圖》
寒山住在一處寒巖下,他覺得這里就是人間福地、仙人宮殿。有人曾問他如何成道,他作了這首《人問寒山道》作答。詩中說“君心若似我,還得到其中”,意即你若像我一樣把凡心俗情都抖落干凈,自然就能找到通往寒山的路。
寒山在天臺山隱居數十年,名氣越來越大。相傳,閭丘胤赴臺州任刺史途中,碰見了豐干禪師,便問他:“臺州有什么特異之人?”豐干禪師說:“寒山。他是轉世的菩薩,你到了臺州,一定要拜訪他。”閭丘胤到了臺州,便造訪國清寺,提出要參拜寒山。國清寺的僧人們聽了,都大吃一驚,連忙把閭丘胤引到了灶房。
相傳,閭丘胤見了寒山,連忙頂禮膜拜。寒山見了,急忙走開,朝寒巖奔去。誰料,閭丘胤竟一直追趕到了寒巖。寒山說:“去,去,去,你這個俗物,不去拜佛,拜我做什么?”說完,便哈哈大笑起來。這時,一塊巨大的石頭裂開了,寒山縱身跳進石縫里,接著,那裂開的石頭竟合上了!閭丘胤目瞪口呆,對著那塊巨石連連磕頭。
寒山死后,他的詩傳到了日本。因偏愛其詩中“空寂的意味”,這個島國竟掀起了對寒山頂禮膜拜的狂潮,從皇帝到婦孺,從文人到乞丐,幾乎無人不是寒山的信徒。
《安晩帖之二十二山水圖(壬午年)》
寒山的詩傳到歐美諸國,很讓“垮掉的一代”與“嬉皮士大學生”受用。他們覺得,寒山就是他們的偶像,是他們在東方的知音。于是,他們拜寒山為祖師爺,故意穿著破爛衣服,又在衣服上潑上油漆,或者撒上牛糞、狗屎,或者在牛仔褲上剪出一兩個大洞,將自己弄得又臟又臭,自認為是寒山轉世。在校園里,他們嘻嘻哈哈,瘋瘋癲癲,旁若無人,狂呼亂叫。在課堂上,他們集體跳上桌子,挑釁教授以示對權威的抗議。一些人則干脆輟學,選擇自我放逐,在海邊造一座小木屋,過起了寒山式的獨居生活。另一些人則選擇“在路上”,在無休止的奔波中,表達對世俗生活的厭倦、輕蔑與反叛。
◎本文來源:“中華書局1912”,圖源網絡,圖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