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賽電池加班事件大家都聽說了吧。
有一小伙子發視頻稱,在廣東惠州德賽電池工廠通宵上班后,按8小時工作制正常打卡,下班時卻被告知“未完成10小時在崗,抹除考勤”,并倒扣三天工資。
小伙子表示:該工廠星期日也要加班,但不算打卡,且臨時工加班沒有工資。
也就是說,小伙子不僅工作八小時算曠工,還被倒扣3天工資,就連周末也要被強迫加班,還沒有工資。
視頻爆火以后,小伙子又表示:自己也因此遭到了威脅,導致全家被開戶,對方用家人威脅自己下架相關視頻。
實際上事情發展到這一步,大家倒也是見怪不怪,這種強行要求加班不給加班費的現象也不是德賽獨有的,大家都是中國人,就不用裝外賓了。
妙就妙在,幾個月前歐盟剛剛發布了禁止強制勞動的條例——凡是出口到歐盟的產品,都不允許有強迫勞動的行為,不然將不能進入歐盟銷售。
而且這個禁止強迫勞動的條例不僅僅針對終端產品,連供應鏈也不允許有強迫勞動的行為。
偏偏這個德賽電池是蘋果,小米,華為等眾多大廠的供應商之一。
于是乎,大量網友跑去歐盟和蘋果投訴,把小伙子的遭遇描述了一遍。
至于這樣的行為算不算強迫勞動,那就要等蘋果和歐盟調查了才知道。
蘋果倒是效率很高,說我們立馬派專員調查該事件。
作為一個中國人,根據大家的經驗和認知,覺得事情會怎么樣發展下去呢?
老夫第一反應就是,要么辟謠說事情是假的,要么德賽直接把鍋甩給勞務公司或者臨時工, 這樣 才對味 嘛 。
果然,德賽電池很快作出回應。
“每日工作不多于8小時,每周工作時間不多于40小時。勞工政策顯示,請假需求及曠工不會成為薪資克扣的理由,且不會以任何理由克扣或拖欠員工的合法收入?!?/p>
一切都是勞務公司的問題,嗯嗯!
那么有幾家勞務公司這么干了,這么干了多久,過去有多少人被不合理扣除或者拖欠工資,請問德賽有沒有調查過?
這些關鍵信息只字未提。
其實類似的事情國內遍地都是,并不是什么很新鮮的事情,只不過一直沒有發酵。
為什么沒有發酵呢?
因為信息鏈是斷檔的。
比方說德賽這種電子廠,眾所周知廣東的電子廠很多,流動性也非常大,如果給這些員工都加社保,工廠的成本就變得特別高。
這種簡單的重復勞動,找臨時工去干是最好的。
于是廠子就會把活外包給勞務派遣,勞務派遣再去招人。
比如外包給勞務派遣一個人頭5000塊,勞務派遣抽掉1000,給到打工人頭上4000,差不多這個比例。
特別是德賽這樣的國企,我相信它主觀意愿上是沒有拖欠工資的行為,畢竟業務穩定,又是政府的納稅大戶,犯不著為了這點小錢給自己搞事情。
它會按時把錢打給勞務派遣,就如公告上講的一樣,然后由勞務派遣發工資。
于是這里就產生信息斷檔了——你憑什么說勞務派遣拿到錢以后會立刻馬上發給打工人?
據我所知,直接給錢的勞務派遣是不存在的,它都會找點理由拖一拖,一方面可以打個時間差緩解自身的現金流問題,另一方面給自己足夠的時間去給打工人找茬,特別是那種不聽話的短期工,找各種理由拒付,這樣更多的利潤就省出來了。
所以站在工廠角度,它肯定覺得自己很冤枉,因為錢已經付出去了,沒有強制勞動;但是站在打工人的角度,我就是加班不給加班費了,不找你工廠找誰?
對了,現在可以找歐盟找蘋果,簡直笑死個人,勞動監察部門好像不存在一樣——這個問題我就不展開了,說多了一定被刪,大家心知肚明即可。
但是再仔細想想,工廠真的冤枉嗎?
并沒有,畢竟勞務派遣就是工廠找來的,已經不交社保給你打擦邊球了,你連盯著勞務派遣按時發工資的管理能力都沒有么?
因此,工廠必然是失職的,找你工廠麻煩也沒問題。
這也是為什么德賽認錯認得那么快,一方面管理失職,另一方面蘋果和歐盟的壓力在。
當然,后者是最重要的,畢竟這樣的事情又不是2025年第一次,我相信以前肯定也有員工鬧過,但都被壓下來了。
再想想最近美的,大疆等企業出了強制下班的政策,我從來不認為現在這樣高度內卷的環境中,資本會主動給員工回歸正常。
畢竟勞動法都頒布了30年了,執行情況就不用多說了。
這里我只想到切·格瓦拉的一句名言:
“我們走后,他們會給你們修學校和醫院,會提高你們的工資,這不是因為他們良心發現,也不是因為他們變成了好人,而是因為我們來過”。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