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3月7日下午,《2025年世界發展報告:標準與發展》專題研討會在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舉行。工業和信息化部、生態環境部、財政部、海關總署、市場監管總局等政府部門代表,北京大學法學院、北京大學公共衛生學院、中國農業大學、中國計量大學、中國標準化研究院、中國社科院世界經濟與政治研究所、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商務部國際貿易經濟合作研究院、中國科學技術發展戰略研究院、北京國家金融標準化研究院、北京融智企業社會責任研究院等高校與研究機構代表,中國國檢測試控股集團股份有限公司、跨境銀行間支付清算有限責任公司、中國銀聯股份有限公司等企業代表,以及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暨南南合作與發展學院周詠梅、查道炯、劉詩堯、彭聰、黃清揚、何曉貝等教授團隊出席會議。《2025年世界發展報告》高級顧問委員會委員、北京大學周詠梅教授主持會議。
研討會上,世界銀行發展經濟學部首席經濟學家、《2025年世界發展報告》負責人Xavier Gine博士首先介紹了報告的研究主題與框架。接著,與會中方嘉賓就研討議題分享了基于中國經驗的相關研究與案例。
世行集團首席經濟學家辦公室高級顧問、發展經濟學部發展政策局臨時局長、《2024年世界發展報告》負責人Somik Lall博士,世界銀行東亞太平洋地區經濟政策局副局長Sebastian Eckardt,世界銀行發展經濟學部首席經濟學家、《2025年世界發展報告》負責人Xavier Gine,世界發展報告資深經濟學家Milo Bianchi,2025年世界發展報告經濟學家宋若梓,世界銀行對外事務官員余英等世界銀行集團代表到場,認真聽取了與會中方代表的經驗分享,并詳細詢問具體問題。
《2025年世界發展報告:標準與發展》(征求意見稿)將“標準”定義為為共同和重復使用而設計,并得到多數利益相關方認可的成文解決方案。報告認為,制定和執行經濟、社會、環境和政府各方面的標準,并定期修訂和提高標準,是發展進程的核心。因此,發展中國家可以通過有效選擇和實施正確的標準來取得實質性成果。反之,如果標準選擇不當、執行不力或被排除在全球標準制定之外,就會造成巨大損失。報告指出,發展中經濟體通常會經歷“無標準—采用國際標準—制定新的國際標準”這三個發展階段,并希望探討發展中國家如何才能更有意義地參與到正在進行的新興技術國際標準制定過程中。
會議的主要研討議題包括:標準在中國作為公共政策工具的作用、中國從“接受者”到“制定者”的標準國際化轉型路徑、中國如何在實施強制性標準與自愿性標準時進行合格評定、以及發展中國家如何借鑒中國經驗等。本次研討會給《2025年世界發展報告》團隊提供了中國眾多行業的實踐經驗以及各領域專家的研究視角,為形成一份對發展中國家具有切實幫助的報告提供了重要助力。
世界銀行發展經濟學部首席經濟學家、《2025年世界發展報告》負責人Xavier Gine感謝參會者的反饋并總結四點:1. 一刀切標準并不適用于所有國家,標準需符合當地條件;2. 發展中國家受益于積極參與國際標準制定,應予以鼓勵和支持;3. 我們需要加強研究標準的實際影響;4. 經濟體之間的脫鉤會導致不同地區采用不同的標準體系,從而影響全球合作和兼容性。他希望繼續與中國學者合作,將中國經驗體現在報告中。
撰稿:白堯 | 編輯:王賢青
攝影:寧穎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