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記:2025年3月,北大國發院智庫中心在中新經緯上開設“北大國發院智庫系列專欄”。本文為北大國發院院長、南南學院院長黃益平教授為專欄撰寫的文章。
又到春暖花開時節。2025年《政府工作報告》對今年的目標與政策作出了明確的部署:國內生產總值(GDP)增長5%左右;居民消費價格指數(CPI)漲幅2%左右。財政赤字率提高到4%左右,表明了政府實施更加積極的財政政策的立場,適度寬松的貨幣政策可能還會繼續。同樣值得關注的是《政府工作報告》提出“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加快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新興產業培育和傳統產業改造雙管齊下。在宏觀經濟政策穩住總需求之后,產業升級成為更為重要的政策關注點。
持續“穩增長”的關鍵是總要素生產率的不斷提高,體現在行業層面,就是企業競爭力持續改善與產業快速升級換代。不然,經濟很容易陷入所謂的“中等收入陷阱”或“高收入陷阱”。打破“陷阱”的秘籍就是創新能力。如果說過去我國依靠低成本優勢實現了持續、高速的發展,現在由于市場環境的改變特別是生產成本的提高,經濟增長模式必須從要素投入型轉向創新驅動型。
為什么要提升創新能力?
為什么增長模式需要轉變?因為中國經濟已經進入新的發展階段,有三方面的變化值得重視。
第一是成本水平變化。2024年我國人均GDP已達到13400美元,距離世界銀行規定的高收入國家門檻14000美元僅一步之遙。在收入提高、生活改善的同時,成本也上升了。
第二是人口結構變化。我國的人口結構在十幾年前就開始逆轉,2024年9月發布的《2023年民政事業發展統計公報》披露,截至2023年底,全國60周歲及以上老年人口已接近3億人,占總人口的21.1%。按照國際通行標準,中國社會已經進入中度老齡化階段。
第三是國際市場環境變化。貿易保護政策變得越來越普遍,世界市場不再像過去幾十年那么開放、融合,我國對外出口與投資的障礙更為顯著。
如何應對上述三大挑戰,保持經濟的持續增長?最關鍵也可能是最優先的回應策略是依靠創新。中國從改革初期的低收入經濟進步到現在中高收入經濟,其實一直是靠創新走過來的,區別在于過去的創新主要是通過學習領先國家的技術、管理實現的,現在需要更多地依靠原創的發明、發現實現創新。
發展中國家要做原創性的發明與發現,難度很大。但中國也許是一個例外。觀察當下正在熱火朝天地進行中的第四次工業革命,中國其實是跑在前列的。美國與中國分別是全球數字經濟發展排名最靠前的兩個國家,在人工智能領域也一樣。中國不僅有阿里巴巴、騰訊、字節跳動等大型科技公司,最近還涌現了DeepSeek和宇樹科技等新興科技公司。第四次工業革命為中國提供了一個科技彎道超車的機會,更提供了一個經濟持續增長的機會。
如何實現創新驅動型增長?
哈佛商學院的波特教授是國家創新能力領域的權威專家,他認為有兩類最重要的決定因素,一是創新投入,即科研人員和研發經費,二是決定研發效率的環境,如知識產權保護、經濟開放度、科研機構能力、民營經濟活躍度等等。另外還有一些關鍵性的決定因素,如金融服務和產業政策,對前者容易形成共識,對后者爭議更大一些,但兩個方面的工作都不好做。
創新是一個系統性工程,不能用機械的思維進行預估;創新需要土壤,需要精心呵護才能成長。對此,政府需要讓市場這只“看不見的手”充分發揮作用,但這并不意味著政府不能發揮積極作用,產業政策實際是創新的重要推動力量。
不過產業政策不容易做好,這也是事實。關鍵在于明確產業政策克服市場失靈的定位。在市場無法很好發揮作用的領域,產業政策可以助力企業順利進入新興產業。但產業政策不能限制競爭,要有退出機制,且不應成為個人或企業牟利的手段。
比如新能源領域,國家為支持多做新能源產品,給予了一些產業政策層面的支持。政策對創新大力支持肯定沒問題,但是從理論上來說,無論補貼還是支持,都要在市場這個大框架下進行,支持的重點應該放在克服技術瓶頸方面。事實上,我國中央政府對電動汽車行業的補貼并不比市場經濟國家多,平均到每輛車的補貼金額,低于挪威、美國、德國、法國等國家。
此外,要保護民營企業的信心。民營企業對我國創新的貢獻達到70%以上,因此,支持民企其實就是支持創新。最近政府出臺了許多支持民營企業、保護民營企業家的政策。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決定》提出,完善民營企業參與國家重大項目建設長效機制。支持有能力的民營企業牽頭承擔國家重大技術攻關任務,向民營企業進一步開放國家重大科研基礎設施。這些政策最為關鍵的是落地,要實實在在地提升民營企業家的信心。
實現可持續增長,政策如何發力?
我國實現“穩增長”的目標需要宏觀、行業與制度三個方面結合的政策組合。宏觀政策關注總量層面,主要用于“救急”和進行逆周期調節。行業政策關注結構層面,一方面要消除一些具有系統重要性的行業風險,比如金融業、房地產等;另一方面要培育新興產業,推動形成新增長動能。改革政策則關注制度層面,旨在提升經濟主體的信心、改善資源配置的效率。
2024年三季度末,政府加大了宏觀調控的力度,很快見到了效果。2025年宏觀政策繼續發揮支持增長的作用,但重點需要逐步轉到行業政策和改革政策上面來,這才是實現可持續增長的根本之道。過多、過久地依賴宏觀經濟政策,不但“穩增長”的效率會下降,還有可能造成更多的結構性矛盾。
此外,創新已經成為我國經濟增長的主要推動力量。從新能源、人工智能等領域的最新進展看,我國企業的創新能力十分強勁。政府需要做的可能是為企業創造更好的環境,關鍵還在于如何界定有效市場和有為政府之間的分工。我國的既定方針是“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發揮決定性的作用”,那么有為政府的功能就應該為有效市場創造好的政策環境、彌補市場不足。
我國經濟中創新的主力是民營企業,因此,政策就應該把民營企業放到主力軍的地位。政府可以支持基礎研究、建設基礎設施、維護市場秩序,讓企業決定創新什么、怎么創新。目前特別需要重新評估甚至完善的是產業政策實踐,有效的產業政策需要適當定位有效市場和有為政府之間的關系,而地方政府“招商引資政策”的規范可能是其中十分關鍵的一個環節。
文章來源:中新經緯
黃益平,北京大學博雅特聘教授、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院長、南南合作與發展學院院長、北京大學數字金融研究中心主任。2024年3月擔任中國人民銀行貨幣政策委員會委員(2015年至2018年也曾擔任此職務)。目前還兼任中國金融學會副秘書長、中國互聯網金融協會金融科技發展與研究專業委員會主任委員,中國金融40人論壇成員,中國經濟50人論壇成員,英文學術期刊《China Economic Journal》主編和《Asian Economic Policy Review》副主編。主要研究領域為宏觀經濟與金融政策。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