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外賣小哥訴說黃燜及
文丨談古論今
大家好,這里是談古論今。
資本的鍋里,沒有最臟,只有更臟。
海底撈的“小便門”才過去不久,黃燜雞又讓人大開眼界了。
3月12日,河南鄭州與商丘的三家楊銘宇黃燜雞加盟店,被媒體曝光存在嚴重食品安全問題。這次可不是一般的翻車,問題之嚴重,讓人觸目驚心。
先看看這些“神操作”:
鄭州二七萬達店,員工把顧客吃剩的菜品簡單沖洗后,又重新上桌;康復前街店,已然發酸、變質的土豆片和香菇,被員工簡單處理后就放到鍋里;最夸張的是商丘萬鼎廣場店——竟然在變質的牛肉上涂抹紅色素,偽裝成新鮮牛肉,直接賣給客戶。
如果這些還不夠讓你倒胃,接下來的衛生亂象肯定會刷新你三觀:員工無證直接上崗、還邊抽煙邊炒菜、徒手抓取食材,待下鍋的生肉直接甩在垃圾桶上……
簡直毫無底線!
新聞一曝光,立刻就引爆了網絡,“吃貨”們頓時感覺天旋地轉,紛紛高喊:“黃燜雞,徹底吃不下去了!”
更有人憤怒吐槽:海底撈‘小便門’還沒過去,黃燜雞就火速搶戲了!”
面對排山倒海的輿論壓力,當天下午楊銘宇黃燜雞總部就迅速出面道歉,痛心疾首地表示會全面整改,并永久關閉涉事門店、對全國門店展開徹查。
但網友早已不吃這一套,紛紛質疑:“每次都道歉,每次都整改,每次都再犯,你當我們失憶了?”
實際上,黃燜雞早已是“食品安全問題戶”了。
2024年9月,鄭州某公司20多名員工在黃燜雞店吃完集體腹瀉、嘔吐送醫,診斷為食物中毒;更早之前,成都消費者竟然在外賣黃燜雞中發現整只燉爛的老鼠……
回顧這些黑歷史,不得不讓人憤怒:
為什么總是它?為什么問題一再出現卻總是不了了之?
這次黃燜雞崩塌的原因,不僅是個別店員、店主的良心缺失,更在于加盟連鎖模式的本質——
說白了,很多加盟模式的本質就是割韭菜,食品安全事故僅僅是可以接受的”副作用“罷了。
表面看上去,這些品牌賣的是黃燜雞、炸雞奶茶,實際上卻靠收割加盟商的加盟費來實現投資回本。
食品安全?那只是成本控制中的“灰色區域”,總部裝模作樣地管一管,店主心照不宣地蒙一蒙,出了事然后甩鍋給個別加盟商,接著就迅速割下一波韭菜。
實際上,這種情況非常常見。
2025年初,蜜雪冰城又一次被曝使用過期原料和隔夜奶漿,據加盟商痛訴:總部根本不管門店死活,只顧收取加盟費、物料費逼得門店不得不以次充好,惡性循環不斷加劇。
同樣,2024年底,浙江華萊士炸雞再度爆雷——掉地的雞肉,照賣不誤。總部在輿論壓力下,依舊淡定甩鍋。
類似事件一再重演,背后的加盟模式卻鮮有深挖——
加盟品牌根本不靠高品質食品獲利,而是依靠加盟費、保證金和原料供應掙錢。食品安全從來就不在總部的考量范圍之內。
這種“割韭菜”的生意模式,決定了加盟商只能不斷降低成本才能活下去,于是就出現了種種刷新底線的食品安全丑聞。
而每次丑聞爆發后,總部都會以極快的速度推出“危機公關”,關閉幾家問題門店,發幾封聲淚俱下的道歉信,做出一副幡然悔悟的模樣。
消費者也在短暫的憤怒之后迅速忘記,繼續為“低價快捷”而妥協,于是品牌又能堂而皇之地收割下一波韭菜。
最令人擔憂的是,由于監管目前的處罰力度太輕,品牌方根本就不在乎”偶爾曝光“的食品問題。罰款不過是毛毛雨,與數以億計的加盟費收入相比,簡直九牛一毛。
說到底,加盟品牌已經算準了這一切。
他們并不擔心消費者的憤怒,也不擔心加盟商的抱怨,他們只擔心加盟費收不上來。
食品安全事故從,一開始就被納入了利潤考量的“邊緣成本”,發生不意外,不發生才意外。
在資本狂飆與道德底線之間,這樣的加盟模式,早已扭曲變形,卻依然能混得風生水起,歸根結底,還是因為市場選擇了短視,遺忘了長遠。
鍋碗瓢盆之間,盛放的本應是生活的平凡與踏實,如今卻充滿了對金錢的貪婪。
愿下一次舉筷,大家都可以安心品嘗一口真實的人間煙火,而不是難以下咽的資本套路。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信息來源均為網絡,如與事實不符或侵犯版權,請及時聯系作者澄清或刪除。不信謠、不傳謠,共同營造綠色網絡世界!
敢為蒼生諫真言,豈因禍福避趨之!
@關注、點贊和轉發,就是最大的支持@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