鵝,鵝,鵝,曲項向天歌。白毛浮綠水,紅掌撥清波。唐詩《詠鵝》往往是小學生學習中國古詩詞的入門之作,這首詩簡潔明了,生動形象,朗朗上口。
但是,細心的讀者會發現,這首詩的第一句只有三個字——“鵝,鵝,鵝”,這與其他唐詩常見的每句五個字或七個字的格式大相徑庭。那么,為什么《詠鵝》的第一句會只有這三個字呢?
▲點擊收看視頻
要理解這個問題,我們需要先了解中國古詩其實是有狹義和廣義之分。狹義上的詩主要指盛唐時期才定型并廣泛流行的近體詩,包括律詩和絕句,它們有嚴格的格律要求,如平仄、對仗、押韻、字數等等。而廣義上的詩則包含古體詩、賦、詞、曲等等多種的文學形式。
古體詩在形式上相對自由,不受近體詩嚴格格律的束縛。和《詠鵝》一樣,李白的《行路難》《蜀道難》《將進酒》、杜甫的《茅屋為秋風所破歌》都是屬于古體詩,所以句式就相對靈活多變。
▲駱賓王畫像,圖源網絡
《詠鵝》是一首詠物詩,開篇第一句“鵝,鵝,鵝”除了是模仿大白鵝的叫聲之外,也可以理解為詩人呼喚大白鵝的聲音,但如果改為“鵝鵝鵝鵝鵝”,五個字就會顯得太啰嗦了。
第二句的“曲”字就展現了鵝伸長脖子、仰頭彎曲著朝天長鳴的形象。后兩句的“浮”和“撥”就描繪了鵝在水中嬉戲的優美畫面,而“白毛”“紅掌”“綠水”等色彩鮮艷的詞組,就給人以鮮明的視覺形象,情景活現眼前。
▲圖源網絡
《詠鵝》是駱賓王七歲時所作。相傳,當時駱賓王家中來了客人,見他聰敏伶俐,就指著池塘中嬉戲的白鵝,要求駱賓王以鵝為題作詩。駱賓王略略思索,便高聲吟誦出了這首詩。
要注意的是,《詠鵝》這首詩用普通話朗誦和粵語朗誦是有著明顯區別的。在普通話中,第二句和第四句尾的“歌”和“波”韻母不同,讀起來不押韻。然而,用粵語來讀,這兩個字就能夠押韻了,更加朗朗上口,富有韻律感。
▲駱賓王畫像,圖源網絡
駱賓王不僅擅長寫詩,還擅長駢文,《為徐敬業討武曌檄》就是被收錄到《古文觀止》的代表作。公元684年,徐敬業起兵反對武則天專權,作為徐敬業幕僚的駱賓王就寫下了這篇雄文傳繳天下。這篇文章辭藻華麗,情感激昂,具有很強的感染力和號召力,其中“請看今日之域中,竟是誰家之天下”等句子,尤為后人傳誦。
盡管文章歷數了武則天的種種丑聞,但據說,當武則天初讀到“一抔之土未干,六尺之孤安在”兩句時,她非常惋惜地感嘆道:“有如此才,而使之淪落不偶,宰相之過也!”
▲武則天畫像,圖源網絡
可惜的是,兩個月后徐敬業兵敗,駱賓王從此不知所蹤,有傳說他被殺,或投江而死,或落發為僧,當時他也不過44歲。
值得一提的是,與駱賓王并稱為“初唐四杰”的王勃、楊炯、盧照鄰,年少時皆以神童著稱,但長大后命途多舛:寫出千古名篇《滕王閣序》的王勃,27歲就溺水身亡;擅長寫邊塞詩的楊炯一生仕途不順,43歲郁郁而終;寫出名句“愿作鴛鴦不羨仙”的盧照鄰,因患風疾而精神失常,40歲投江自盡……
才華橫溢的人,往往時運不齊,命途多舛。或許,正是這種悲劇的命運,才會讓他們的作品更加深刻,更加動人心弦。
羊記精選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