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財聯社報道,當地時間周三,美國總統特朗普威脅稱,如果俄羅斯總統普京拒絕烏克蘭已經同意的為期30天的停火協議,他將搞垮俄羅斯經濟。特朗普表示,如果俄羅斯拒絕停火,后果將“非常嚴重”,但他堅稱,他不相信事情會發展到那種地步。此前有報道稱,普京不太可能接受任何可能減緩其軍隊在戰場上勢頭的協議。
特朗普此前曾威脅要對俄羅斯實施大規模經濟制裁,以懲罰俄羅斯對烏克蘭城市的遠程轟炸。周二,烏克蘭和美國官員在沙特阿拉伯吉達進行了8個小時的會談,最終敲定了臨時停火協議。白宮周三表示,美國官員已與俄羅斯官員通話討論了這些計劃,美國特使史蒂夫?維特科夫本周將前往莫斯科進行會談。俄羅斯總統新聞秘書佩斯科夫當天表示,俄方正在等待美方通報前一天美烏會談的細節。他還表示,不排除美俄兩國總統電話會談的可能性。
烏克蘭總統澤連斯基周三在記者會上稱,烏方愿意接受美國關于立即實施為期30天臨時停火的提議,是為了表明烏克蘭支持結束沖突。他同時表示,他對俄羅斯沒有“信任”,實現真正的和平需要對俄羅斯施加壓力。他還稱,烏方不會承認任何被俄羅斯占領的領土屬于俄羅斯,這是烏方的紅線。英國國防大臣約翰?希利也敦促普京“接受停火”。希利在巴黎防務安全論壇喊話普京稱:“現在輪到你了,你說過你想談判,那就證明這一點,接受停火,開始談判,結束戰爭”。
當特朗普在“真實社交”平臺以“俄羅斯正毆打烏克蘭”的措辭威脅宣布新一輪制裁時,這場持續三年的代理人戰爭正被重新定義游戲規則。30天臨時停火協議在沙特吉達的簽署,看似為俄烏沖突按下暫停鍵,實則暴露出美國戰略重心轉移的深層邏輯——將地緣政治籌碼轉化為經濟控制權,同時為應對中國崛起騰挪資源。
制裁牌:從“薄弱”到“全力以赴”的威懾游戲。特朗普政府正在顛覆前任的制裁邏輯。財政部長貝森特直言,拜登時期“極其薄弱”的制裁反而成為沖突持續溫床,而特朗普團隊正通過“動態調整”策略重構威懾體系。這種轉變在3月7日達到高潮:在暫停對烏軍援的敏感時刻,特朗普以“銀行業+關稅”組合拳施壓俄羅斯,既回應俄軍對烏克蘭能源設施的密集打擊,又為即將重啟的礦產開發協議鋪路。這種“制裁-談判-資源收割”的循環,本質上是將人道危機轉化為資本盛宴。
停火協議:被戰場實力改寫的談判桌規則。美烏達成的《吉達共識》看似平衡,實則暗藏結構性矛盾。30天停火期捆綁45億美元軍援重啟,同時要求烏克蘭簽署關鍵礦產開發協議,這種“以資源換和平”的模式,與特朗普“收回投入成本”的商人思維一脈相承。然而俄方提出的停火條件——承認俄控領土現狀、北約永久排除烏克蘭——直指烏克蘭主權核心,暴露出協議本質是“特朗普送給普京的毒藥”。當澤連斯基高調宣稱“支持停火”時,俄軍卻在庫爾斯克升起國旗,戰場態勢的不對稱性讓和平協議淪為可進可退的戰術工具。
地緣變局:歐洲防務自主與美元體系的裂痕。歐洲的反應堪稱這場博弈的"照妖鏡"。26國支持停火卻遭匈牙利反對,暴露出歐洲在安全依賴與戰略自主間的撕裂。而美國要求歐洲承擔更多防務開支的施壓,正加速北約內部離心力。更值得關注的是,隨著俄烏沖突暴露美元結算系統的脆弱性,歐洲國家開始探索獨立于美元的能源交易機制,這種去美元化趨勢或將動搖美國全球霸權的根基。
未來推演:三種可能的路徑。協議流產:若俄方堅持“無條件承認領土現狀”,而美國拒絕在協議中寫入安全保障條款,停火恐成泡影。俄軍或借機發動春季攻勢,進一步壓縮談判空間。有限執行:雙方默認“停火期”為軍備重整窗口,美歐恢復對烏軍援,俄則鞏固既有戰果。這種“凍結沖突”狀態可能持續至2026年美國大選。意外突破:若中國斡旋推動“烏克蘭中立化+俄歐關系正常化”,或能打破僵局。但特朗普政府“美國優先”的基調,使這種可能性微乎其微。
這場持續三年的戰爭,正在見證國際秩序的重構:當特朗普將制裁作為交易籌碼,當澤連斯基在主權與生存間權衡,當歐洲在安全與自主間搖擺,我們看到的不僅是地緣政治的博弈,更是資本力量重塑全球治理體系的鮮活樣本。停火協議或許能帶來短暫喘息,但真正的和平,需要超越零和博弈的智慧。#特朗普稱若普京拒停火將搞垮俄經濟#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