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我們面對“如何拒絕無效社交”“如何保持友情的長久”“如何過上簡約生活”這些困惑,或許不會想到,其實古人早就告訴了我們答案。近日,紀錄片《中國官箴》(第二季)在湖南衛視、芒果TV播出。紀錄片用七堂人生必修課,從官箴典籍、歷史故事、珍藏文物中,找到幾百年前甚至千年前人們的回應,讓典籍里的清風穿透熒屏,吹散了當代人眉間的焦慮。
清風自何處而來?墨痕深處的處世答案
何為官箴?“箴”字的含義,可追溯至東漢許慎所著的《說文解字》。許慎在書中闡述:“箴,綴衣箴也。從竹,咸聲?!边@表明,“箴”最初指的是裁縫衣服時使用的工具,與“針”同義,用于縫補衣物。隨著時間的推移,“箴”字逐漸引申出其他含義,其中之一便是作為一種文體,具有箴戒、勸諫之意。
“官箴”二字,對許多人而言可能陌生,但它實則是古人寫給我們的“人生攻略”。明代薛瑄《從政錄》“大丈夫以正大立心,以光明行事”、宋代李元弼《作邑自箴》“臨事當無心,無心則公,有心則偏”、清代張伯行《卻贈檄文》“取一文,我為人不值一文”,這些都不是停留在紙面上的道德訓誡,而是應對生活的參考答案。
紀錄片《中國官箴》從流傳千古的箴言中汲取靈感,深入挖掘傳統文化精髓。鏡頭對準的不僅是官箴名言,更是官箴背后歷史深處中一個個鮮活而又具體的“人”。包拯年輕時,與同學在廬州興化寺苦讀,拒絕當地富家翁的宴請,避免無謂之交。拒絕無效社交的智慧,古人早已踐行。東漢名士范式與好友張劭約定兩年后重陽相聚,當張劭母親質疑“千里之約豈能當真”時,范式卻如約而至,留下“雞黍之交”的千古佳話。這份“一諾重千鈞”的奔赴,恰是當代人“誠信焦慮”的一劑解藥。東晉陶侃將廢棄木屑竹頭收入倉庫,武昌城大雪時鋪作防滑路,看似“摳門”的舉動,卻與今日“降本增效”“環保循環”的理念不謀而合。
這些帶著煙火氣的生活細節,是古人用最樸素的邏輯告訴我們:清風正氣不在云端,而是藏在“如何兌現朋友間的一句承諾”“如何拒絕一頓飯局”的日常選擇里。這正是紀錄片致力于向公眾傳達的核心價值——每個人都應追求風清氣正的生活態度。
清風如何吹過千年?文化與科技雙向賦能
要讓沉睡千年的官箴跨越時空的界限,僅憑歷史考據顯然不足。《中國官箴》第二季在首季運用AIGC技術生成歷史畫面的基礎上,再次實現了突破性的創新。本季首次融合了虛擬拍攝技術、“雙Vivid”超高清云制播技術以及AIGC大模型技術,讓科技成為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強大助力——并非單純以特效營造視覺震撼,而是讓科技化作溝通古今的翻譯器,將竹簡上的墨痕轉化為現代人能夠深切體悟的力量。
科技為文化賦能,讓歷史細節長出血肉。在虛擬拍攝技術的加持下,三大史詩場景走出典籍:疏勒城頭,耿恭孤軍浴血奮戰至最后一刻;紫禁城內,王翱秉公處理朝臣風波,彰顯無私氣量;東晉武昌城內,陶侃雪天鋪木屑便民,盡顯尚儉愛民之心。這些典籍中寥寥數筆的記載,在技術的再創作下被賦予血肉,從簡單的文本升華為直擊人心的美學意象。這種“讓文物說話、讓文獻呼吸”的影像表達,遠比單純文本解讀更具感染力、穿透力。
文化為科技鑄魂,讓技術充滿人文底色。紀錄片在虛擬場景搭建前,展開了一場“歷史偵探”式的考據:收集大量的歷史照片、繪畫作品及文獻資料,深度考究歷史細節,諸如紫禁城日出方向的確定、晉朝房屋的屋檐瓦片的正確形態等等。在尊重史實的基礎上,紀錄片將文化底蘊與技術創新相融合,使得畫面不僅精致且富有內涵。夕陽西下戰場上的血色殘陽與黑云白霧,故宮晨霧中若隱若現的藍調光影,勾勒出虛實相生的中式意境之美。正如技術團隊坦言,這次拍攝讓他們深刻感受到了歷史文化的魅力,并為之后的創作帶來啟發。
清風吹拂今人心,血脈自通的千年默契
中華文明的精神圖譜中,官箴文化如同一條隱形的絲線,串聯起忠、公、正、信、儉、節、廉等珠玉之德。這些價值觀從未被束之高閣,而是如清風般滲透進民族的骨血,在千年間化作無需言說的默契。
紀錄片構建了三維立體的文化解碼圖譜:以古籍原典為經,勾連歷史縱深;以遺址文物為緯,錨定時空坐標;輔以后人傳承與專家闡釋,搭建古今對話的橋梁。這種敘事方式將箴言警句的深邃意蘊化繁為簡,拉近了傳統官箴文化與當代人的心理距離。
在《盡忠》一集中,一枚敦煌懸泉置遺址出土的刻著“忠”“情”二字的木蓋,引發了許多觀眾的共鳴。不少網友稱其為“收獲延遲2000年的共鳴”,通過二創短視頻、文字評論等形式,聯系當下的生活進行再解讀:既是“黃沙百戰穿金甲”的堅守,也是“家書抵萬金”的柔情,更折射出中國人“忠孝兩全”的精神辯證法。此刻,歷史里的人和事鮮活了起來,又通過紀錄片跟現在的我們產生了鏈接,這一刻,文化傳承的意義完成了閉環。
這種跨越千年的會心一笑,印證了紀錄片主創所說的“熟悉的陌生感”。最動人的傳承,往往發生在不經意的共鳴里——當今天的我們驀然回首,發現那些被認作“新時代美德”的堅守,不過是祖先早已刻入血脈里的記憶。
典籍里清風吹來,在潛移默化中重塑著現代人的價值選擇:當“清清白白做人”成為朋友圈的共勉,當“尚儉戒奢”化作年輕人精打細算的生活哲學,前人手中的“箴”在當下完成了交接。而我們用腳步踐行落下的字句,也正乘著清風,吹向千年后的人們。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