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朗普亂揮關稅大棒,來勢洶洶要對中國“開戰”?中方反擊后發先至即日起正式生效,連消帶打挫敗美國及其盟友陰謀。
一步“閑棋”釋放兩大信號:特朗普掀起“關稅戰”?何時收場,美國人說的不算。
當特朗普二度上臺,舊事重提地拿出“芬太尼問題”做文章,悍然對中國掀起新一輪“貿易戰”時,他似乎忘記了一件事,中國已然今非昔比。
不過沒關系,中國高層多方聯動,商務部、外交部連出數招,幫美國政府好好“回憶”起了中國的今時不同往日。
首先,以牙還牙。為了回應美國一個月內兩次加征關稅的咄咄逼人,商務部在3月4日發出公告:
對玉米、大豆、雞肉、牛奶等農副產品,加征10—15%不等的關稅。綜合來看,商務部這招可謂相當狠辣。
一方面,在“中國制造2025”取得卓越成就的影響下,中美貿易唯一能“做文章”的點——農業,已經被我們先下手為強。
眾所周知,美國是全世界首屈一指的農產品出口大國,玉米、小麥等農副產品的出口,不論是占比份額,還是具體規模,都在全球“長期霸榜”。
就拿中美過去一年的農業貿易來說。據統計,在剛剛過去的2024年里,中國光是從美國進口大豆、玉米的價值,就達到了3000億人民幣的規模。而去年一整年,美國農產品出口總額也“不過”1.5萬億人民幣。
說得再直接點就是,美國農民每種出來五顆大豆,就會有一顆最終進入中國市場。
這一次,商務部對美國進口農產品直接出手,為我國賺取更多外匯倒是其次,最主要還是堆高美國農產品出口成本,把特朗普拉出中美貿易的唯一舒適區再說。
另一方面,隨著關稅加征政策的一步步落實,中國還能借此動搖特朗普政府的統治基礎。
這事其實很好理解:中國對美農產品加征關稅,意味著什么?拋開別的不談,至少美國向中國進口農產品時成本暴漲,已經是板上釘釘。
由此就引發了一個問題:這些多出來的成本,由誰承擔?唯利是圖,商人底色的特朗普政府也好,利益優先,逐利第一的大資本、大財團也罷,他們是不可能為此埋單的。故而經過層層責任推卸,農產品成本增加的重擔,最終全落在美國農民身上。
值得注意的是,對于這些農民,我們還有一個稱呼——紅脖子。是的,就是在2024年11月剛剛結束的美國大選中,最堅定地站在特朗普一邊的那幫人。
正所謂“打蛇打七寸”,某種程度上說,商務部這招“加關稅”根本就是一招釜底抽薪,奔著動搖特朗普政治基本盤去的。
其次,商務部此次制裁的對象除了農產品外,還有針對美國光纖產品的反規避調查。
我國對光纖產品實施反傾銷措施,主要是是為了給國內光纖產業發展掃清障礙,提供安全可靠的環境。
不過,“好巧不巧”地,美國國內光纖產業的布局,恰好與“紅州”,也就是共和黨大本營高度重合。
如此說來,商務部發起反規避調查,既保護了本土產業,又能重創美國執政黨,給特朗普政府“上壓力”。可謂一石二鳥。
最后,除了擺開陣勢和美國人當面鑼對面鼓地“開戰”之外,中國還好以整暇,下了一步“閑棋”——
2025年3月6日,中烏簽署烏克蘭豌豆、野生水產品進口協議。于此同時,中國商務部再出重拳,官宣對加拿大進口中國的菜子油、油渣餅、豌豆等農產品加征100%關稅。
說起來,加拿大也好,烏克蘭也罷,在中國對外進出口貿易的合作伙伴中,不論是重要性還是規模,都可以稱得上無足輕重。
中國為何要在中美“角力”的關鍵時刻,下出這兩步“閑棋”呢?很簡單,為了釋放兩個信號。
其一:加拿大心甘情愿地和美國綁在一起,跟中國對抗?那就讓全世界看看,為虎作倀,跟在美國后面瞎起哄地對抗中國,會是什么下場。
其二,特朗普上臺之后明目張膽地“背刺”,不給烏克蘭留下一點余地。恰恰相反,中國,愿意在烏克蘭內外交困的危急時刻,給烏克蘭一個自救的機會。
當然,中國在俄烏戰爭中“客觀中立”的態度并不會因此改變,中國此舉的真正目的,是在告訴全世界:沒有任何國家和勢力,能夠干涉中國與合作伙伴間的正常貿易往來。
如果有關國家和勢力非要冒天下之大不韙,挑戰中國的原則和底線,那我們不介意“不死不休”。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