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1月21日,一枚代號“榛樹”的導彈劃破烏克蘭第聶伯羅市的夜空,其末端速度達到驚人的10馬赫,差不多是每秒3公里,精準摧毀了烏軍軍工設施。
這是人類歷史上首次在實戰中使用中程高超音速彈道導彈,注意這是彈道導彈,5000萬美元一發,可以說是相當“廉價”了。
這場突如其來的導彈襲擊,不僅改變了俄烏沖突的戰術格局,更向世界展示了俄羅斯在尖端武器領域的突破。歐洲各國很好奇,這個“榛樹”是從哪突然冒出來的?
實際上 ,“榛樹”導彈的誕生,源于俄羅斯對《中導條約》失效后的戰略預判。2019年美俄退出該條約后,俄羅斯迅速重啟相關武器研發,畢竟技術是現成的。
俄羅斯將原本射程超6000公里的洲際導彈RS-26進行“瘦身改造”,削減燃料并增強載荷,最終形成射程5000公里、可搭載6枚分導式彈頭的“榛樹”中程彈道導彈。
技術層面,“榛樹”融合了多項尖端科技,其助推階段采用固體燃料火箭,將導彈加速至高超音速滑翔臨界點。滑翔階段則通過氣動外形優化和機動變軌技術,使彈頭在末端達到11馬赫,遠超傳統防空系統的攔截能力。
厲害的是,該導彈可攜帶常規彈頭、核彈頭或混合彈頭,其中分離式彈頭設計,每枚主彈頭可分裂為6個次彈頭,使其打擊效率提升數倍。在打擊烏軍第聶伯羅時,出現了36個分彈頭同時命中目標的畫面,直觀展現了這一技術的恐怖破壞力。
當俄羅斯宣布“榛樹”導彈無法被攔截時,國際軍事觀察專家自然將其與中國東風-17高超音速導彈進行對比。其實它倆不屬于一個類別的導彈,“榛樹”更接近洲際導彈,而東風-17才是真正的中程導彈,真應該比的話,應該是東風-26。
兩者雖同屬中程高超音速武器,技術路徑卻截然不同。
“榛樹”基于傳統彈道導彈改進,通過滑翔技術實現突防,其優勢在于射程更遠和多彈頭打擊能力,但彈道可預測性是比較強的,對反導系統的依賴度較高。而東風-17采用乘波體彈頭技術,彈道軌跡呈“水漂”式跳躍,完全不可預測,且末端速度同樣達到10馬赫,攔截難度更大。
有軍事專家指出,若單純比較突防能力,東風-17略勝一籌,但“榛樹”的多彈頭配置和射程優勢,使其在威懾力上不輸東風-17。
俄羅斯選擇在2024年11月發射“榛樹”,時機和意圖耐人尋味。當時,美英剛剛宣布向烏克蘭提供射程更遠的“風暴陰影”巡航導彈,直接威脅俄羅斯本土安全。
俄總統在發射前30分鐘向美國通報,既遵守了《新削減戰略武器條約》的透明度要求,又通過實戰測試向西方傳遞明確信號:俄羅斯已具備“非核威懾”手段,無需動用核武器即可癱瘓北約在歐洲的軍事存在。
更深層的目的在于平衡北約東擴壓力。白俄羅斯總統透露,俄羅斯正計劃將“榛樹”部署至白俄羅斯境內,射程可覆蓋波蘭全境及德國部分領土。這種部署不僅抵消了北約東擴的軍事優勢,更將歐洲核心區納入俄羅斯“15分鐘打擊圈”,迫使歐洲國家在安全議題上重新權衡對美依賴。
盡管“榛樹”導彈在戰場上展現了壓倒性優勢,其技術神話仍存爭議。烏克蘭軍方公布的攔截畫面顯示,部分分彈頭在接近目標時未爆炸,而是以動能撞擊摧毀設施。實際上烏方搞錯了,這只是威懾,沒有裝戰斗部罷了。
“榛樹”的亮相,標志著高超音速武器競賽進入新階段。俄羅斯通過“舊瓶裝新酒”的改造路徑快速實現技術突破,而東風-27據說射程有8000公里,美國的AGM-183等武器也在緊鑼密鼓研發中。這場技術競賽背后,是戰略平衡的重新洗牌:傳統反導體系面臨失效風險,核常威懾界限逐漸模糊,而誰能掌握更多“不可攔截”的武器,誰就能在未來的大國博弈中占據主動。
從歷史維度看,“榛樹”導彈的誕生恰似冷戰時期‘星球大戰“計劃的現代翻版。
當軍事技術突破加速突破物理極限,人類或將見證一個“導彈主導戰爭規則“的新時代。而在這個充滿未知的舞臺上,俄羅斯的“榛樹”只是序章,真正的風暴,還在醞釀之中。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