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直腸癌 晚期 肺轉移
病例討論時間:2025-03-05
匯報者:黎煥君 東莞市人民醫(yī)院
MDT討論專家:中山大學腫瘤防治中心MDT團隊(影像科-蔡培強、病理科-奚少彥、內科-魯運新、放療科-常暉)
一、病例介紹
患者基本情況
患者:男性,50歲
現(xiàn)病史:患者因“反復便血”于2022年4月入住東莞市人民醫(yī)院普濟肛腸科。
體格檢查:無特殊。
既往史:既往丙肝病毒攜帶
家族史:無特殊
治療經過
2022-4 MRI:直腸下段腸壁增厚并腫塊隆起,考慮腸癌,伴直腸周圍系膜稍模糊,直腸周圍、骶前間隙、直腸上靜脈周圍多發(fā)淋巴結增大。
2022-4-1 內鏡:
患者于202年4月到中山大學附屬腫瘤醫(yī)院就診,基因檢測結果為NRAS、PIK3CA突變。
初步診斷:1、(下段)直腸中分化腺癌NRAS突變,BRAF、HER-2陰性,MSS cT3N+M0 III期;2、丙肝
一線治療
患者在中山大學附屬腫瘤醫(yī)院于2022年4月開始行4程XELOX方案新輔助化療及于2022-5-7行盆腔VMAT放療,劑量:PTV-GTV 50Gy/25Fx,PTV45GY/25fx。
2022-8中山大學附屬腫瘤醫(yī)院CT:提示肺結節(jié)增大、增多。
MDT建議患者更換二線方案化療+靶向藥物治療,患者拒絕二線治療,再次返回東莞市人民醫(yī)院肛腸科,于2022-9行腹腔鏡超低位直腸癌括約肌間切除術(ISR)+回腸造瘺術。
病理:1、(直腸)中分化腺癌(潰瘍型),癌組織穿透肌層浸潤至周圍脂肪組織。腫瘤出芽:1級,神經見癌侵犯,脈管內未見癌栓。送檢腸管兩端外科手術切緣,環(huán)周圍切緣未見癌累及。腸周淋巴結未見癌轉移(0/4),另見腫瘤結節(jié)1枚。新輔助治療后病理學評估:2級(部分反應,殘余癌細胞伴顯著腫瘤退縮)。ypT3N1Mx。
二線治療
術后傷口恢復一般(術后2-3月都在門診處理瘺口問題),于2022-12-13復查胸部CT提示肺轉移瘤較前增大,考慮腫瘤進展,有姑息治療指征。排除禁忌癥,2022-12-15至2023-6-16行12程“貝伐珠單抗375mg”+FOLFIRI“伊立替康320mg+亞葉酸鈣500mg+氟尿嘧啶0.5g 1v,4.5g civ48小時”化療,最大療效:SD。
2023-6-30、7-21、8-12行3程“貝伐珠單抗570mg+卡培他濱3.5/天*14天”維持靶向+化療,2023-8復查CT評估:PD。
三線治療
2023-9-5行患者要求行肺腫瘤穿刺活檢,同時CT提示肺轉移性灶進展。于2023-9-21至2024-3-20行9程信迪利單抗200mg+呋喹替尼3mgd1-14靶向免疫治療,最大療效為SD。
四線治療
2024年4月復查CT提示腫瘤進展,于2024-4-11至2024-9-07行11程貝伐珠單抗+自備曲氟尿苷替匹嘧啶靶向化療,最大療效:SD。每3個月復查一次CT。
五線治療
2024年9月份患者左側肩部疼痛,復查CT示疾病進展。于2024-9開始行肩胛骨處放療:6-MV-X線,調強放療,每日1次,共放療10次 3Gy每次。2024-9-25、10-20予更換治療方案治療2程:信迪利單抗200mg+貝伐珠單抗580mg+西達本胺30mg 每周二次。
六線治療
2024-11-13完善CT復查,(肺、肝、肩胛骨處腫物)均腫瘤進展,療效評價PD,于2024-11-13行貝伐珠單+伊立替康0.34g+雷替曲塞3.8g方案治療2程,效果不佳。
接下來使用了一個療程的貝伐珠單抗+奧沙利鉑+5-FU方案,但患者療效并不理想,肝功能不佳,出現(xiàn)黃疸,膽紅素約為40-50μmol/L,此時主治醫(yī)生認為患者再做治療意義不大,因此后續(xù)未進行治療,目前正在療養(yǎng)。
治療小結
二、病例討論
問題 1:請談談對這個患者治療過程的體會及后續(xù)治療的建議。
中山大學腫瘤防治中心-影像科-蔡培強:
一般來說,在初診時我們通常使用T2序列成像,特別是高分辨率的T2序列。雖然目前提供的初始影像(2022-4 MRI)圖片數(shù)量較少,且都是增強掃描圖像,但仍然可以進行分析。
從右圖可以看到,腫物位于下段。病變似乎侵犯了管壁的上緣,這個區(qū)域可能存在收縮。但從這張圖像來看,后方暫時沒有受累。左圖顯示應該是有侵犯直腸系膜,所以是T3。總的來說,在淋巴結范圍內沒有發(fā)現(xiàn)明顯異常。
我查看了該患者在我們醫(yī)院的既往檢查記錄。確實發(fā)現(xiàn)直腸系膜里面有不少淋巴結,骶前也有淋巴結,看起來都像是轉移。根據(jù)院內第一次肺部CT檢查結果顯示,好像還沒出現(xiàn)轉移,第二次胸部CT就顯示有小的結節(jié),但隨后逐漸出現(xiàn)多處肺轉移瘤。這種情況通常需要考慮轉移性病變的可能。
中山大學腫瘤防治中心-病理科-奚少彥:
這個病人最初在我們中心進行的病理檢查我沒有看到,但手術后的標本報告非常詳盡,顯示為PT3腫瘤,并且有部分治療反應,但不是病理完全緩解(pCR),也沒有接近緩解,只能評價為治療有效,但腫瘤縮小的程度不夠理想。手術過程中進行了四個淋巴結的清掃,雖然未發(fā)現(xiàn)癌細胞。由于治療前考慮為N+,我們仍需關注這些淋巴結的狀況。即使沒有發(fā)現(xiàn)癌細胞,是否存在治療反應也是需要評估的。如果淋巴結完全沒有治療反應,可能意味著之前的淋巴結清掃不夠徹底。因此,依據(jù)手術切除的標本,考慮病理分期為ypT3N1c。
另外,這個病人存在NRAS突變。在結直腸癌中,KRAS突變更為常見,而NRAS突變相對較少,僅占結直腸癌病例的約3%左右。此外,有限的研究表明,NRAS突變的預后和生物學行為均不如KRAS突變。
從這個患者的情況來看,整體的治療反應和后續(xù)的進展也間接反映了腫瘤的進一步發(fā)展。此外,相關檢測也做得比較全面,包括BRAF、HER2、MSS等。在我們中心的結直腸癌治療中,我們大致也是做這些檢測項目。結果顯示,除了NRAS突變外,其他均為野生型。
中山大學腫瘤防治中心-內科-魯運新:
這個病例的特點是,一名較年輕的男性患者,最初被診斷為局部晚期直腸癌,并接受了新輔助化療。然而,在化療結束后不久,患者出現(xiàn)了肺部轉移。根據(jù)我們醫(yī)院系統(tǒng)顯示,確認了在新輔助放化療后的胸部CT顯示肺部結節(jié)增多增大。由于一線治療失敗,患者轉入二線治療,并在后續(xù)治療中達到約3年的總生存期(OS),這符合晚期直腸癌的平均水平,說明治療是相對規(guī)范和成功的。
在藥物治療方面,患者的二線和三線治療選擇基本符合指南。三線治療中,患者主要以肺部轉移為主,因此選擇了對TKI或TKI聯(lián)合免疫可能更敏感的方案。在三線治療中,TKI加免疫的方案表現(xiàn)出較好的無進展生存期(PFS),達到約7個月,這是患者在二線治療之外最長的PFS記錄,符合其臨床病理特征。然而,隨著病情進展,患者出現(xiàn)了肝臟轉移,對既往治療方案的反應不佳,顯示出對新方案的需求。
針對患者的骨轉移,除了放療,目前難以找到更好的處理辦法。腫瘤的進展直接影響癥狀的加重,因此控制腫瘤進展是關鍵。如果無法控制腫瘤,止痛藥是目前應對骨轉移病灶疼痛的主要手段。
最后,針對T3直腸下段N陽性的直腸癌,治療理念有所更新。越來越多的選擇新輔助放化療,甚至在化療基礎上加免疫治療。內科治療方向上,已達到標準化,唯有在NRAS檢測方面,建議重新穿刺標本進行基因檢測,或者使用液體活檢。如果NRAS為野生型且患者體能良好,伊立替康聯(lián)合愛必妥方案也是可行的選擇。
中山大學腫瘤防治中心-放療科-常暉:
該患者在我院接受新輔助放化療后,復查時發(fā)現(xiàn)病灶有所縮小。由于患者后續(xù)出現(xiàn)多發(fā)轉移,治療以內科為主,放療的應用主要局限于骨轉移的治療。針對骨轉移,患者接受了30 Gy的放療(10次,每次3 Gy)。按照結直腸癌的Alpha/Beta比值換算,等效生物學劑量僅為30多Gy,這是一個相對較低的劑量。
對于病灶局限或癥狀明顯的患者,我們通常會給予更高劑量的放療,類似于原發(fā)病灶的治療方案,劑量可達50 Gy甚至65 Gy。雖然治療部位位于肩胛骨,主要涉及臂叢神經,對總劑量的耐受性較好,但單次大劑量照射可能會增加神經損傷風險。因此,為了達到更好的腫瘤控制和止痛效果,建議適當提高放療劑量。
患者在治療過程中最初主要表現(xiàn)為肺部進展。雖然內科治療規(guī)范,但由于手術后恢復不理想,導致化療延遲了2-3個月。根據(jù)手術后病理顯示TRG2級,提示腫瘤對放射線較為敏感。在這種情況下,如果無法及時開始系統(tǒng)治療,而肺轉移持續(xù)增大,可以考慮通過放療或介入治療進行局部控制,以防止腫瘤負荷增加導致進一步轉移。
此外,患者后期使用了免疫治療。放療領域目前有一個新的理念稱為"遠隔效應",即通過大劑量照射使腫瘤發(fā)生壞死而非凋亡,快速釋放抗原,從而激活免疫系統(tǒng),有助于控制其他部位的轉移。雖然這一理念尚未在大規(guī)模臨床研究中得到驗證,但小樣本研究顯示出一定潛力。因此,可以考慮在免疫治療同時或之前,對較大的肺轉移灶使用立體定向放射治療(SBRT),利用遠隔效應可能為患者帶來額外的獲益機會。
問題 2:患者在二、三線治療時都出現(xiàn)過病灶短暫縮小的情況,如果該病例在一線治療時選擇FOLFIRI 方案或者聯(lián)合貝伐珠單抗會不會有更好的效果?
中山大學腫瘤防治中心-內科-魯運新:
我認為這個問題值得探討。目前在國內,我們習慣使用FOLFOX奧沙利鉑作為一線化療藥物。實際上,奧沙利鉑和伊立替康雖然都是化療藥物,但它們的作用機制是不同的。
不同類型的患者對這兩種化療藥物的反應可能會有所不同,這種差異肯定是存在的。但目前還缺乏一個很好的指標來指導我們如何選擇。而且由于我們中心目前的現(xiàn)狀是,很多二線治療都選擇FOLFIRI作為臨床研究的對照組,所以我們的一線治療都主要以常規(guī)奧沙利鉑為主。
之前我們與國外專家交流時了解到,國外更傾向于選擇伊立替康作為主要的一線治療方案。他們認為伊立替康沒有劑量限制性毒性,除了腹瀉的副作用外,不會出現(xiàn)像奧沙利鉑那樣的神經損傷這種劑量限制性毒性。因此,很多患者可以較長時間使用伊立替康,這是我個人的觀點。
三、MDT小結
東莞市人民醫(yī)院-腫瘤內科-劉琦:
這個病例是一位直腸下段患者,病理顯示NRAS突變。治療前分期為T3N0M1,在化療過程中發(fā)現(xiàn)肺部轉移。經過六線治療,患者總生存期達到3年。這個病例引發(fā)了幾個重要的臨床思考:
首要是關于一線治療方案的選擇。如果我們一線不選擇XELOX方案,而是選擇FOLFIRI方案或聯(lián)合靶向治療會不會取得更好的效果。對于體質較好的患者,三藥聯(lián)合方案也是一個可選擇的治療策略。這說明在一線治療方案的選擇上還有優(yōu)化空間,可以考慮FOLFIRI、靶向聯(lián)合治療或三藥化療等方案。
其次,關于肺轉移的處理策略。考慮到患者術后病理顯示對放療反應良好,在發(fā)現(xiàn)肺部轉移灶時,加用立體定向放療(SBRT)可能會取得更好的局部控制效果。從術后病理結果來看,放療在整個治療過程中發(fā)揮了重要作用。因此,如果能夠通過SBRT更好地控制肺部轉移灶,可能會延緩或減輕后續(xù)的肝轉移、骨轉移等進展。
這個病例提示我們在結直腸癌的治療中,需要根據(jù)患者的具體情況,合理選擇和優(yōu)化治療方案,同時也強調了多學科協(xié)作的重要性。通過放療、化療等多種治療手段的合理組合,可以為患者爭取更長的生存期和更好的生活質量。
病例來源:東莞市人民醫(yī)院
編輯:momo
聲明:本文僅供醫(yī)療衛(wèi)生專業(yè)人士為了解資訊使用,不代表本平臺觀點。該信息不能以任何方式取代專業(yè)的醫(yī)療指導,也不應被視為診療建議。如該信息被用于了解資訊以外的目的,平臺及作者不承擔相關責任。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