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筱真,畢業于北京電影學院表演學院,現就職于北京聯合大學藝術學院(非物質文化遺產學院),她不僅有著豐富的導演和表演經驗,還積極投身于戲劇藝術的教學與實踐之中。是北京聯合大學第二屆五四青年獎章的獲得者,也是2024年北京市教育系統教書育人先鋒。她通過戲劇藝術講述非遺故事,為非遺文化的傳承與傳播做出了積極貢獻。
原創非遺情景劇《李大釗與太極拳》
背景與意義
2021年6月11日,周筱真導演帶領學生戴源宏和陳志強代表北京聯合大學參加由北京市文化和旅游局舉辦的“北京非遺 致敬百年”2021年北京市文化和自然遺產日宣傳活動。參演作品《李大釗與太極拳》情景劇由東城區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主任楊建業編劇、周筱真導演、表演系學生戴源宏、陳志強主演,北京大學學生參與群演,并得到北京大學杜軍明老師的指導。通過戲劇藝術的形式,不僅是對李大釗等革命先驅的緬懷,也是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和革命精神的弘揚。讓觀眾在欣賞表演的同時,了解革命歷史和傳統文化,增強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
內容與特色
劇作歌頌了李大釗同志其革命氣節和斗爭精神。劇中通過李大釗與太極拳門人的交往,展現了太極拳在革命年代的作用和價值。通過戲劇形式展現了王其和式太極拳的獨特魅力,讓觀眾在欣賞表演的同時,了解太極拳的歷史淵源和文化內涵。
創新傳承方式
該劇通過戲劇形式展現了太極拳的獨特魅力,讓觀眾在欣賞表演的同時,了解太極拳的歷史淵源和文化內涵。這種創新傳承方式不僅豐富了戲劇藝術的內容,也為太極拳的傳承和發展提供了新的途徑。該劇的創作過程中涉及了歷史學、戲劇藝術、武術等多個學科領域,通過跨學科合作實現了對傳統文化的深入挖掘和創新傳承。
促進文化交流
該劇在北大等場合演出后受到了廣泛好評,不僅讓觀眾了解了李大釗的革命歷史和太極拳的文化內涵,也吸引了國際觀眾的關注,有助于增進他們對中國文化的了解和認識,也促進了非遺文化的傳播和普及。
原創非遺舞臺劇《竹馬·青梅》
背景與意義
2023年12月27日至29日,取材于北京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南關竹馬”的原創非遺輕喜劇《竹馬·青梅》在北京聯合大學小劇場正式演出,并于2024年4月25-26日在延慶區永寧鎮永寧劇院二次演出。該劇編劇為國家一級編劇胡疊,導演為北京聯合大學藝術學院(非物質文化遺產學院)羅琦與周筱真,演員為表演系師生與延慶區永寧鎮“南關竹馬”傳承人。在學校“大思政課”格局下,劉暢、羅琦、周筱真、徐燕妮、張雪琪等教師帶領20多位學生,于2023年6月底赴永寧鎮采風調研,充分感受鄉村的時代新貌和當地豐富的非遺文化魅力,搜集有趣的民間故事,并以短視頻的形式迅速傳播,起到良好的宣傳作用。在此基礎上,該劇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引領,以歷史維度為觀照,融合“南關竹馬”、延慶高蹺、永寧大集、燈會等形式,編創出非遺輕喜劇《竹馬·青梅》。旨在通過戲劇藝術的形式展現非遺文化的魅力,推動非遺文化的傳承與傳播。
內容與特色
該劇將永寧古城的悠久歷史與非遺傳承深度融合,展現了一幅富有戲劇性的明代生活畫卷。劇中不僅融入了南關竹馬、高蹺等民間社火舞蹈元素,還通過生動的故事情節和鮮明的人物形象,展現了邊陲重鎮永寧的駐軍與熱愛生活的百姓群像,以及感人的青梅竹馬之交、真摯的愛情與友情。同時,該劇作為藝術學院20級表演本科班的畢業大戲,真正實現了“非遺進校園”,是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傳承與開發利用的一次生動實踐。
創新傳承方式
通過戲劇藝術的形式展現非遺文化,不僅突破了傳統非遺表演形式的局限,還為非遺藝術帶來了新形式的傳承、傳播手段。同時,這種結合也豐富了戲劇藝術的表現內容和形式,為觀眾帶來了更加多元、生動的觀劇體驗。
促進文化交流
在創作和演出過程中,周筱真等教師和學生與非遺傳承人進行了深入的交流和合作,共同探索如何將非遺文化元素融入戲劇藝術之中。這種跨領域的合作不僅促進了文化之間的交流與融合,還增強了學生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認同感和自豪感。
原創非遺復原劇《運河上的號聲》
背景與意義
2024年6月《運河上的號聲》作為第五屆大運河非遺傳承系列推廣活動中的重要內容,在通州區文化館劇場上演。王輝與阮海云等主創人員帶領學生對通州運河船工號子等非遺項目進行采風調研,深刻感受和理解其文化內涵和美育價值。通過長期的采風調研和學術研究成果的積累,為該劇的創作打下了堅實的基礎。該劇由北京聯合大學藝術學院(非物質文化遺產學院)出品,由鄭思杰編劇、周筱真導演、姜芷若作曲、陳銳編舞等。將這一北京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通過戲劇形式對其進行活態保護和傳承,通過展現運河船工的勞動場景和勞作過程,傳遞出積極向上、團結互助的精神,弘揚了中華民族的優秀品格和樂觀主義精神。
內容與特色
該劇主要講述1948年底黨中央做出調糧入津、充實庫存的決定后,北運河上數千船工和民工積極響應、克服運糧過程中種種困難并勝利完成運糧任務的故事。在40分鐘的演出中融入了10支通州運河船工號子,如起錨號、攬頭沖船號、搖櫓號等,通過生動的舞臺表演完整復原了運河船工的勞動過程和勞作場景。演員們通過豐富的肢體語言呈現運河號子,導演利用舞臺布景符號化地將運河號子的精神用“繩”和“帆”呈現,“繩”代表堅韌不拔,“帆”代表團結協作。
創新傳承方式
該劇以非遺號子復原劇的形式呈現,結合現代戲劇元素,為觀眾帶來新穎的藝術體驗。創作過程中涉及了歷史學、戲劇藝術、音樂學等多個學科領域,通過跨學科合作實現了對運河文化和船工號子的深入挖掘和創新傳承。該劇不僅是一部戲劇作品,更是一部具有時代精神和創新意義的“民族化音樂短劇”,讓觀眾仿佛置身于運河岸邊,親身感受船工的艱辛與堅韌。
促進文化交流
該劇在通州區文化館首演后,受到了廣泛好評和關注。通過演出和推廣活動,有助于增強公眾對大運河文化和非遺文化的認識和了解,推動大運河文化帶的高質量建設。
周筱真以戲劇藝術為筆,匠心獨運地講述著非遺文化的動人故事,不僅為非遺文化的傳承與弘揚做出了卓越的貢獻,更為戲劇藝術的發展注入了勃勃生機與新的活力。她的作品宛如一幅幅生動的畫卷,不僅淋漓盡致地展現了非遺文化的獨特魅力與深厚底蘊,還通過引人入勝的故事情節和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引領觀眾穿越時空的隧道,更加深入地探尋和感受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博大精深與無窮魅力。展望未來,周筱真將繼續秉持對非遺文化的熱愛與敬畏,不斷探索戲劇藝術與非遺文化的深度融合,用更多優秀的作品為非遺文化的傳承與發展添磚加瓦,同時也為戲劇藝術的繁榮發展貢獻自己的力量。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