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境賦能心理課堂 教研提升專業素養
2025年2月21日下午,陽江市江城區教師發展中心心理健康教育學科中心教研組和區內全體專、兼職心理教師通過線上自主學習方式,積極參與了廣東省教育廳指導、廣東省教育研究院主辦的南方教研大講堂第138場活動。本場活動以"情境教學賦能心理課堂,提升學生人際交往能力"為主題,著重探討情境教學的實踐路徑與效果評估。為深化學習效果,江城區教研中心心理健康教研員趙薇老師帶領全體參加活動的教師,通過線上研討的方式展開深入討論。同時,趙老師鼓勵教師們將教研收獲轉化為教學實踐,切實推動心理教育高質量發展。
線上再聚首,共探情境教學如何融入日常
為進一步深化教師對情境教學的理解與應用,切實提升學生人際交往能力,在江城區心理健康兼職教研員、教研中心組組長敖喜婷老師主持下,江城區教師開展了以“情境教學賦能心理課堂,提升學生人際交往能力”為主題的二次教研活動。本次活動以線上形式進行共同探討如何通過情境教學幫助學生在日常生活中更好地運用所學知識,實現人際交往能力的提升。
在二次教研活動中,教師們首先回顧了講堂的精彩內容,接著深入探討:如何將情境教學落實到實際工作中,教師們圍繞如何將情境教學應用于實際課堂和日常工作展開了熱烈討論:
1
以學生為中心,設計貼近實際的場景
教師們普遍認為,情境教學的核心在于貼近學生的實際生活,尤其是高中生的日常需求與問題。例如,一位教師提到:“我們要設計的情境,不是表面的技巧演練,而是能引發學生共鳴的真實場景。只有這樣,學生才會真正參與到學習中,并將所學知識運用到實際生活中。”
2
多元化情境創設,激發學生的主動性
教師們還討論了如何通過多樣化的情境創設(如角色扮演、小組合作、案例分析等),幫助學生在互動中體驗、思考和成長。敖老師就黃老師課堂中使用“彩色友誼網”活動進行分享, 引發她對新課堂的思考,可以采用不同顏色的線條(如紅色代表感激,藍色代表信任),讓學生站在空間中用顏色線連接自己與他人,并簡要說明選擇的原因,形成一個彩色友誼網;接著,分組進行團體任務,完成需要合作的活動,并討論“為什么選擇這位朋友,是自己選的還是緣分選的”;最后,各組分享感受,總結友誼的意義,強調溝通、理解與互相支持的重要性。認為這種形式不僅增加了課堂趣味性,還能讓學生在分享中感受到被理解和接納,從而增強學習動力。
3
關注學生個體差異,提供差異化支持
在討論中,教師們還特別強調了差異化支持的重要性。一位教師指出:“每個學生的性格、興趣和成長環境都不盡相同,我們需要針對不同學生的需求,設計不同的情境和活動,幫助他們找到適合自己的交往方式。”
4
提升教師自身能力,成為學生成長的引導者
教師們還認識到,情境教學的順利開展離不開教師自身能力的提升。只有深入了解學生的心理發展規律,掌握多種教學策略,才能在課堂中靈活運用情境教學,為學生創造有溫度、有深度的學習體驗。
活動成果:
理論與實踐結合,教師共議教學創新
通過本次二次教研活動,教師們不僅對情境教學有了更深刻的理解,還提出了許多富有針對性的教學建議。其中包括:
01
以小見大:從學生的日常生活入手
教師們建議在課堂中設計更多貼近學生日常生活的場景,例如模擬班級活動、同伴合作與競爭等,幫助學生在輕松自然的氛圍中學習人際交往技巧。
02
注重學生自我覺察與情緒管理
多位教師提到,學生在人際交往中往往容易受到情緒的影響。因此,在情境教學中應注重幫助學生識別和表達自己的情緒,學會在互動中管理情緒,避免因情緒化反應而影響人際關系。
03
建立長期性支持系統
教師們還建議在學校內部建立長期性、系統性的支持機制,例如定期開展情境教學活動、組織學生參與社團或團體活動,為學生提供持續的情感支持和成長的空間。
本次二次教研活動圓滿結束,教師們紛紛表示,情境教學不僅是一種教學方法,更是一種持續創新的教育理念。通過創設真實、貼近學生生活的情境,不僅能幫助學生將理論知識內化為實踐能力,還能激發他們對生活的熱情和對自我成長的信心。
來源:廣東省教育研究院
編輯:廣東君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