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朝日初晨
就在特朗普借助關稅來“收割”全球的重要時刻,兩個問題接踵而至,美國3個州已經進入了緊急狀態,特朗普玩大了?
毋庸置疑,特朗普在關稅問題上的任性遭到了很多國家反對,甚至連美國的盟友都開始反抗。3月11日特朗普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說出了一句非常震驚的話,他告訴記者“要記住,特朗普永遠是對的。”結果3月12日他就突然宣布,對所有進口至美國的鋼鐵和鋁征收25%的關稅,這項措施已經生效。
這完全就是各打五十大板,特朗普完全不管是不是盟友,反正誰都要交這筆關稅。然而沒過多久就被反制了,歐盟也在3月12日發表了聲明,從4月開始對價值2050億人民幣(約合260億歐元)的美國產品征收反制性關稅,以應對美國對鋼鐵和鋁征收關稅。
無獨有偶,加拿大也要對美國紐約州、密歇根州、明尼蘇達州的150萬個家庭和企業出口的所有電力征收25%的附加稅。
結果特朗普特別有意思,立刻就把加拿大出口到美國的鋼鐵和鋁的關稅提高到了50%,最后是加拿大慫了,暫停收取電力附加稅。特朗普又來勁了,他還威脅因為加拿大導致這三個州進入電力緊急狀態,加拿大必須立即取消對美國乳制品征收的250%-390%關稅,如果不取消,4月2日特朗普就將大幅提高加拿大汽車的進口關稅。這簡直就是小孩過家家一樣。
其實這里有個問題,就是特朗普對于舉起關稅大棒后的預期和實際效果截然不同,其實這就是特朗普的認知短板。
第一、征收關稅確實會增加出口商品的價格,進而削弱價格優勢,而特朗普想的是在這種情況下,這些生產商為了規避關稅就只能把產業搬到美國,于是特朗普自認為就能達到“制造業回流美國”的預期,這是第一個錯誤。
然而他恰恰忽略了,甚至說他根本就不管最后是由美國民眾買單,漲價反而會進一步刺激通脹,他要的是制造業回流,同時他也要現錢,畢竟現在美國聯邦財政也缺錢,特朗普就需要征收關稅來增加收入。
第二、特朗普想借助關稅來提高威信,就拿3月12日對鋼鐵和鋁征收25%的關稅來說,為什么歐盟反應這么大?就是因為美國是歐盟鋼鐵的第二大出口市場,早些年美國制造業外流,導致現在很多產品都需要進口,所以特朗普才敢毫不猶豫地舉起關稅大棒。
說白了,誰聽特朗普的話就可能不收誰的稅。日本、澳大利亞都失敗了,加拿大還反抗了一下,最后也失敗了,還被特朗普“反將一軍”。很明顯,關稅在特朗普的手里已經變成了操縱工具。
然而,特朗普自認為非常好用的關稅政策,實際上弊端已經凸顯。首先就是汽車品牌保時捷已經表示,正在評估如何將關稅成本轉嫁給消費者,同時避免對利潤率造成壓力。說白了,因為特朗普征收關稅,漲價在所難免,無非就是什么時候漲價而已。
其次,特朗普接二連三變換政策已經影響了美國的聲譽,現在他為了制造業回流美國而征收關稅,一旦某些生產商真的在美國開廠,以后會不會出臺新的政策?誰也說不準,比如外來生產商還要額外交稅等等。
一邊是企業不敢投資,另一邊是消費者沒錢購物,而唯一賺錢的就是特朗普,因為關稅是直接落進政府口袋的,這也是為什么說關稅是現錢的重要原因。
這個世界需要平衡,而特朗普偏偏要打破這個平衡,恐怕關稅大棒用不了多久了,加拿大的反抗就是例子,雖然最后失敗了,但是足以說明各個國家已經對特朗普不滿,而這種不滿終將會蔓延到美國國內。
就還是以加拿大為例,3月10日加拿大宣布對美國三大州的電力出口收取25%的附加稅后,特朗普立刻宣布這些地區進入緊急狀態。更重要的是這筆錢還是得落到美國消費者身上,根據測算,平均每個美國人都要多交大約69美元,也就是500元人民幣的電費。換位思考一下,要是咱們每個月多交這么多電費,誰愿意交?美國民眾當然也不愿意交。
其實現在的問題并不是這種平衡已經被打破,而是特朗普不認為有這種平衡。就像此前談到歐盟的時候,他的觀點就表達的非常露骨,他說“歐盟的存在就是搞垮美國”,這里的關鍵并非是特朗普如何評價歐盟,而是特朗普基于這種思維下會如何對待歐盟。
到其他國家也是一樣,那最后就是“眾生平等”收取關稅,誰也沒有特殊性,否則日本、澳大利亞就不會談判失敗了,特朗普也沒有給他們“特赦令”。
截止到2025年1月,美國1月份的進口額為4012億美元,出口額僅為2698億美元,逆差進一步擴大到了1314億美元。雖然數字也算挺巧的,諧音是“一生一世”,但是說不定特朗普在四年任期內,還真有可能會“一生一世”征收關稅。
正是思維很難轉變,所以說特朗普玩大了真的不夸張,如果說特朗普在征收關稅之后依然能總體上掌握平衡,比如制造業真的回流了美國,或者是通脹降低了等等,可問題是這些情況之間是矛盾的。就拿汽車舉例,即便是汽車企業回流美國,那鋼鐵呢?美國在鋼鐵領域有優勢嗎?
美國的鋼鐵成本并不低,這樣一算的話,等于就是用鋼鐵差價換來了關稅,該付的成本還是要付,那對于企業來說,搬遷也是巨大成本,那制造業還會回流美國嗎?
這里面的問題太多了,特朗普光想著高舉關稅大棒就能“號令群雄”,可是他忽視了群雄心思更縝密,而且他也沒有能力號令。
就拿臺積電來講,歷時四年才完成建廠,慢就算了,可關鍵是有消息稱良品率只有55%,這太低了,這會大大增加成本。如果真的按照市場來說,不妨問問臺積電,真的想在美國建廠嗎?
對此,你怎么看呢?
歡迎友善討論、點贊、關注、收藏!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