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號17》大概是奉俊昊籌備時間最久的作品了,從2019年《寄生蟲》以后,奉俊昊就沒有再推出過新作了。《編號17》是他獲得奧斯卡后的首部作品,這部電影也是他最有“好萊塢”氣質的一部。
影片改編自愛德華· 阿什頓的科幻小說《米奇7號》,全片以羅伯特· 帕丁森飾演的米奇· 巴恩斯第一視角展開,他在地球一事無成,無奈下加入星際殖民計劃,任職“消耗體”,從此開啟了可以反復去世又不斷重生、高危工作繁多望不到頭的“宇宙牛馬”死去活來打工記。某次,第17號的米奇從又一危險任務死里逃生,回家后卻發現自己已經被米奇18號取代了位置,一場啼笑皆非的科幻冒險黑色喜劇就此上演。
太空科幻的設定本身就足夠吸引人,而且這種軟科幻的題材沒有什么觀影門檻,之前也有過不少類似設定的影片,甚至在《編號17》中你還能找到奉俊昊過往作品的影子——《雪國列車》中的列車動力和果凍來源、《玉子》中的超級豬肉、《寄生蟲》中的貧富差距和階級矛盾,《編號17》都call back了一番,更不要說奉俊昊所有電影共同的主題——黑色幽默。
《編號17》在宣傳上主打“宇宙社畜”的概念,在地球上是“牛馬”,在太空上還是“牛馬”。只要精神不死、身體永生,打工人就要一直干一直干……資本已經將人類異化成可以被替換的零件,循環奴役,永生在某種意義上反而是種詛咒。
科技已經發展到可以復制人類的水平了,但追求的社會秩序還是叢林法則那一套,即優勝劣汰、適者生存、社會達爾文主義。剔除宣傳層面關于資本剝削和職場困境的概念,《編號17》展現的更多還是大膽直接的政治寓言。
馬克· 魯法洛飾演的太空計劃發起人肯尼斯· 馬歇爾,不論是外在形象,還是內在表演,都像極了某位現實中的政治明星,他夸張狂野地演繹出了資本家的自大與狂妄,丑態百出,滿滿的全是對當下現實的諷刺。
不僅如此,《編號17》還涉及了白人至上的種族歧視、殖民者對原住民的迫害、政治競選的炒作宣傳、發動戰爭的背后邏輯、陷入狂熱的忠實信徒、莫名其妙的繁殖焦慮、克隆人的道德悖論等等社會熱點話題,對資本主義做尖銳大膽的諷刺。
《雪國列車》中就已經諷刺過的現象,這次《編號17》再度重提,還更全面、更直接,奉俊昊還是那個奉俊昊。
也正是因為電影中的諷刺太過直白,反而給人一種不新鮮的感覺,似乎這種話題已經成了好萊塢的“政治正確”,實在是有些俗套,今年的《飛黃騰達》和前幾年的《不要抬頭》都是相似的主題。也可能是好萊塢限制了奉俊昊的一部分創作,放在導演過往的履歷上來看,這部《編號17》只能算中規中矩。
這種概念先行、過分依賴設定的電影想拍好并不容易,奉俊昊并沒有辜負他奧斯卡最佳導演的榮譽,《編號17》在兼顧商業性和娛樂性的同時沒有忽視超現實的哲思,電影開頭的蒙太奇介紹了關于米奇的16種死法,鏡頭語言、節奏、臺詞、配樂都堪稱大師級炫技之作。
在演員表演上,羅伯特· 帕丁森的表演也完全準確,他演出了18個米奇的不同狀態,特別是電影的主角17號和18 號,性格大相徑庭,一個弱小自卑,一個狂野亢奮,兩個米奇還有不少精彩互動,帕丁森貢獻了他職業生涯最精分的表演,張力十足。
同樣是關于資本異化下人類對自己的解剖,美劇《人生切割術》給了另一種表現形式。這部由Apple TV+出品、本· 斯蒂勒執導的劇集,自2025 年1 月回歸以來,憑借豆瓣9.0分、爛番茄98%新鮮度的口碑,再次掀起了一場關于記憶、身份與自由的全民討論。
如果說第一季用“記憶切割術”的設定剖開了現代職場的荒誕性,那么第二季則更進一步,將手術刀伸向了人類精神世界的橫截面。同時也隨著第二季的熱播,《人生切割術》現已成為Apple TV+平臺觀看人數最多的劇集。
第二季延續了盧蒙公司“記憶切割術”的核心設定——通過腦部手術將員工的“工作人格”與“生活人格”徹底割裂。這項大膽的“平衡工作與生活”的實驗受到了質疑。員工馬克發現自己身處一個謎團的中心,迫使他面對工作和自我的本質。
然而,新季的野心遠不止于對職場的批判。隨著主角馬克的覺醒,劇集將矛盾從外部壓迫轉向內部撕裂:當“工作人格”逐漸擁有獨立意識,他們是否仍是“真實自我”的一部分?當兩種人格因信息差陷入對立,個體存在的本質又該如何定義?
第二季中,馬克和他的朋友們了解到切割記憶的可怕后果,使他們走上了更加痛苦的道路。這一季通過馬克與赫莉的雙線敘事,展現了兩種截然不同的覺醒路徑。
盡管《人生切割術》披著科幻外衣,但其內核是對當代職場文化的尖銳諷喻。第二季中,“切割術”已不僅是盧蒙的專利,更成為一種普遍的社會癥候,劇中的每個人都在使用這項技術后面臨更大的危機,構成一幅恐怖的被資本異化后的人類眾生相。
本季的制作水準堪稱教科書級別。導演本· 斯蒂勒通過色調、空間與音效的極致運用,構建了一個既熟悉又陌生的“盧蒙宇宙”。工作場景以冷峻的藍灰色調主導,象征機械與壓抑;而生活場景卻意外地采用高飽和暖色,暗示“自由”不過是另一種規訓的假象。扭曲的辦公室走廊、無限復制的文件柜,以及突然出現的“實驗層”密室,將福柯式的“全景監獄”視覺化。當角色在迷宮般的建筑中奔跑時,觀眾亦能感受到被系統吞噬的窒息。
人人都想在影視劇中找自己,這些作品的最大意義,或許就是它們讓我們在虛構的深淵中,照見了關于自己真實的倒影。
新媒體編輯:平面鏡
新媒體設計:霹靂小熊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