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盲猜下,閱讀這篇文章的讀者都背過《賣炭翁》!這是唐代詩人白居易創作的一首詩,講述了一個燒木炭賣錢的老人在謀生過程中的艱辛和遭遇。
這首詩的開篇第一句就是:賣炭翁,伐薪燒炭南山中。
有趣的問題就來了,木頭本身就可以當柴火燒,為什么古代“賣碳翁”要把樹木砍伐了,然后再燒成木炭售賣呢?直接把木頭劈成柴賣不是應該更好嗎?
這個問題可以有很簡單的回答,就是作為燃料,木炭比木柴要優秀很多,古代城市里的居民本身就要買燃料生火做飯,所以有錢人更愿意選擇效果更好的木炭。
但是,如果我們想要了解,為什么木炭比木材更優秀,那么這個問題就沒那么簡單了,必須要了解木頭自身所包含的化學物質才行!
一根木頭都包含了什么物質?
首先,一根木頭永遠不可能完全干燥,它會包含一些水分,這些水分或在細胞之內,或在細胞之間。
一根剛砍伐的濕木或青木,其含水量甚至能高達40%到50%,自然曬干的木頭含水量能夠下降到6%,但是一旦環境濕度提升,它就會吸收水分。
其次,就是有機質。組成木頭的植物細胞其有機質基本都集中在細胞壁,而且它們的細胞壁非常獨特,是它們能夠發展成參天大樹的關鍵。
植物細胞壁主要由纖維素,半纖維素,木質素,以及其它一些糖類共同組成的粗纖維構成。
△ 植物細胞壁的成分
其中,纖維素占了絕大部分——它能占到木材干重的40%-50%,另外半纖維素和木質素兩者總和也差不多能占到的40%-50%。
可以說,任何一根干木頭基本就是由纖維素,半纖維素,木質素組成,其它化學物質含量都較少。
我看到有博主形容植物“三素”的關系,它們就像鋼筋混凝土一樣塑造植物,并且強力支撐起植物。
纖維素具有高強度和穩定性,它就像鋼筋混凝土中的沙子、碎石等骨料一樣;半纖維素能夠保持水分和支持纖維素結構,它充當了水泥成分;木質素具有高硬度和抗壓性,所以它充當了鋼筋。
除了細胞壁包含的有機質之外,還有細胞內部的細胞質和細胞核所包含的物質,主要包含植物蛋白、果糖、果膠、核酸等等有機質,以及鉀鹽等礦物質,不過含量都不算高。
直接燃燒木頭會發生什么?
古人燃燒木材僅僅只是為了獲取熱量,但實際上木材包含的許多物質都不會直接產生熱量,甚至是吸收熱量,阻礙燃燒。
首先就是水分,水分并不會熱解釋放能量,相反它會吸收熱量,所以燃燒最先就是要克服水分,讓其蒸發掉才行。
其次是纖維素和半纖維素,兩者是糖類分子聚合產生的,是所謂的碳水化合物,這意味著它們不僅含有能熱解釋放熱量的聚合碳,也包含了吸收熱量的聚合水。
簡單地說,木材含量最多的部分——纖維素和半纖維素,它們直接燃燒的話,熱量釋放會被大打折扣。
接下去是木質素,直接燃燒它,不僅無法獲得太多熱量,甚至還會帶來一些讓人難以忍受的“副產品”。
木質素是芳香聚合物,受熱之后會產生各種芳香酯類、萜烯和醚類物質,這些物質有一些是可以參與燃燒并釋放熱量的,但它們通常加熱過程中會變成氣態揮發。
木材燃燒過程中出現的煙霧,以及各種獨特的氣味,基本都是來自木質素燃燒時釋放的各種物質。
這些物質有一些會隨著煙囪排出去,有一些則會黏在鐵鍋的底部,形成黑黑厚厚的鍋灰。
鍋灰的形成會阻擋熱量傳遞,所以以前燒柴做飯的人每隔一陣子就要鏟一次鍋灰,但是鏟鍋灰可是技術活,以前的人必須小心翼翼,因為一口鐵鍋對一家人太重要了。
剩下的是細胞質和細胞核包含的物質,這里很多其實都是不可燃的,比如礦物質,燃燒結束后剩下的白色灰燼,主要就是各種礦物質。
加工成木炭的優點有哪些?
您可能已經發現了,木材中那些阻礙燃燒的物質,包括聚合水、脂類等等各種非碳部分,其實都可以通過加熱讓其預先裂解出來并揮發掉。
如果加熱過程中沒有氧氣參與的話,那么等所有的其它物質都揮發掉后,就會留下主要由純碳組成木炭——這才是一根木材真正可用作燃料的部分。
點燃木炭時,由于沒有任何阻礙其燃燒和吸收其熱量的物質,所以木材變成木炭后,會讓其變得更具燃燒效率。
就熱值而言,木炭為33.5X10^6J/KG,而木柴只有12.6×10^6J/kg,燃燒木炭的溫度可以遠高于木材,古代煉鐵的時候只能用木炭作為燃料。
? European Union
最重要的是,燃燒木炭只會得到二氧化碳一種揮發性的氣體,它沒有氣味,也不會黏在鍋上。
古代的城市居民,他們沒法自行獲取足夠的柴火,只能通過購買,由于木炭的各種優勢,大家會更愿意選擇它。
但由于加工的成本,以及加工后的嚴重“縮水”,木炭的價格會比較高,通常也只有相對富有的家庭才會選擇。
最后
要把木材加工成木炭,其實很簡單,只要將其放入相對密封厚器具中加熱就可以了,這樣氧氣會在較短的時間被消耗,之后碳就不會再被消耗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