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光明社教育家
縱觀素質教育40年發展歷程,其本質內涵始終指向培養國家和時代所需要的高素質人才。有人說,小學可以“轟轟烈烈搞素質教育”,而受制于中高考的中學只能“扎扎實實搞應試教育”。扎根基礎教育33年,我認為,真正的素質教育不懼怕科學的考試,素質教育在中學也完全可行。因此,謝家灣學校轉為公辦九年一貫制時,我和老師們都堅定地要走一條“不依靠大浪淘沙掐尖、不依靠大量機械刷題、不依靠超前超綱教學應試”的素質教育之路。三年來,我們堅持探索“低負擔高質量”中學素質教育路徑,并取得了顯著的育人成效,為中學實施素質教育提供了一個實踐樣本。
把孩子的身心健康
當作頭等大事
“最近小王同學上課總愛打瞌睡,我們進行了班級小教研,各學科老師在上課時請他回答問題,課后聊天談心幫他尋找原因。然而這些辦法都沒什么作用。”七年級(2)班的班主任楊老師向我求助。了解情況后,學校當即成立工作小組,持續跟進小王同學的飲食、睡眠等日常生活細節,發現他習慣睡前吃餅干加餐,導致口渴大量喝水,頻繁起夜影響了睡眠。找到原因后,我們從加餐種類、飲水量、飲水時間、飲水頻次等方面給予建議,孩子打瞌睡的問題迎刃而解。
小王同學并不是一名成績優異的學生,也就是有的中學里所說的“不屬于‘指標生’,睜一只眼閉一只眼就行”。但在謝家灣學校,每一個孩子的事、每一件關乎孩子身心健康的事,都是頭等大事。作為連任三屆全國人大代表、國家督學,我每年在大量走訪調研中發現,不少中學為了升學率、重點率,將主要精力集中在少數成績好的學生身上,這無疑違背了素質教育促進全體學生全面個性發展的內涵追求。所以,在中學推進素質教育,全校師生首先要統整鮮明的素質教育價值取向,并堅持關注與支持全體學生的健康成長。
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堅定不移發展素質教育。2005年,我結合重慶紅巖精神,提出并踐行“紅梅花兒開,朵朵放光彩”主題型學校文化,彰顯全體、全面、全過程育人的素質教育核心要義,帶動全體教師把發展素質教育作為“為黨育人、為國育才”的根本遵循和行動自覺,培養具備核心素養的“聽黨話,跟黨走,改良世界的中國人”。
堅守孩子立場,始終把孩子身心健康放在首位。培養吃飯好、睡覺好、運動好、心情好、品行好、學習好,具備自信心、好奇心、同理心、奮斗心、創造心、中國心的“六好”“六心”少年,成為學校全體教師的育人共識。我也堅持每個月面向全體初中生上“希婭聊天課”,幫助他們解決學習、成長、心理方面的困擾。學生們與同地區平均水平相比,肥胖率低4%,平均身高高4厘米,抽測學生自我悅納度達100%,整體呈現出愛黨愛國、身心健康、陽光自信、落落大方、樂于交流、善于合作、敢于質疑、學業優秀等群體特質。
堅守教育本質,強化教師對素質教育的理解與實踐。我帶領中學教師們堅持“以學生的立場、體驗、收獲作為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以轉崗、待崗機制約束教師的行為。同時,在“教育強國與我的教育人生”“上好每一節課,賦能教育高質量發展”“做燭光里的大先生”等一系列主題活動中,引導老師們堅守教育本質,心無旁騖地發展素質教育。
“不落下一個孩子”
的素質教育堅守
走過初中一間特別的教室,你會發現每一節課,教室里的孩子都不一樣。十多個孩子個個全神貫注、踴躍發言,積極的學習狀態很難讓人想象到,他們是整個年級里學習這門學科最吃力的孩子。這是謝家灣學校特殊的學科動態走班。說它特殊,是因為不同于常見的通過密集考試層層選拔,把尖子生聚集到一個班級并配以最優質資源的做法。這個班是在常規行政班之外,專門為每門學科學習暫時落后的孩子們而特設的。在選擇權上,不是通過考試的“被分配”,而是基于孩子的自我評估并與教師充分商量后的“我做主”;在師資配備上,不是簡單根據教師教學成績從高到低匹配1~5班,而是綜合教師的耐心度、細心度等個人特質分配班級;在時間上,不是以考試間隔為單位,而是隨時動態進出。這樣做旨在讓每一個孩子都可以到更適合自己學習基礎、學習能力、學習節奏的班級上課。
學校多年來始終堅持“一切有積極影響的元素都是課程”的教育理念,以課程整合為核心形成的“小梅花課程”獲國家級教學成果獎。三年來,我帶著老師們在多年實踐的基礎上,深化橫向學科貫通、縱向學段貫通的課程教學改革,使大規模個性化教育迭代升級,服務每一個孩子全面而個性地發展。
整合課程教學內容,使小學初中課程精準銜接。2022年版新課程方案強調“義務教育階段課程一體化設計”;2024年新教材改版,對部分學科知識框架與邏輯進行了調整。謝家灣學校教師縱向拉通梳理1~9年級的學科知識點,找到每項學習內容的前后銜接和相互關聯,促進學生學習結構化、系統性。
強化學科實踐,持續推動學習方式變革進階。針對被動學習(教師大量講授、學生端坐靜聽)對學生學習興趣、學習動力以及創新能力的負面影響,我們堅持“多主體互動式”教學,強化學科實踐,推動學習方式變革持續進階。學生問卷顯示,啟發式、對話式表現性學習占比達75%,初中生們依然學得生動活潑,保持著對學習的熱愛和獨立的見解。
貫通整合教師教研,提升實施素質教育能力。針對中學校本教研普遍存在的“重教不重學”“局限本年級本學科”等問題,學校創新“跨學科跨年級教研”“班級小教研”“輸出式教研”等方式,引導教師從“研究考點”走向“研究孩子”,從“研究教法”到“研究學法”。同時,堅持優化教育經費內涵投入,降低師生比,讓教師有更多時間和精力投入教研,支撐孩子們低負擔高質量學習。
創新優化小學初中
貫通治理模式
一位小學老師走進我的辦公室:“希婭書記,我現在教小學六年級,這屆學生畢業后,我想申請教初一語文。”陳老師篤定而充滿期待地提出申請。自學校開辦初中以來,很多老師在崗位選擇時都會考慮通過考查繼續往上延伸,這不僅是對自我專業的突破,更是基于對孩子連貫發展、終身成長的一種自覺研究與責任擔當。經過一年的嘗試和努力,陳老師所教的初一班級無論是班風班貌還是學習成績都表現優異。她也常常和大家分享貫通教育對于提高學習效益、平穩度過成長關鍵期等方面的意義。學生的身心發展具有連續性,而當前許多九年一貫制學校并沒有充分發揮在促進不同學段教育無縫連接的機制優勢。在謝家灣學校,我堅持小學、初中貫通管理,為學生營造穩定、連貫的教育環境。
貫通組織架構布局,增強初中管理協同效能。學校打破以往分年段分年級管理的范式,確立了部門貫通管理制度。所有部門統籌管理1~9年級的教學、德育、科研等工作,實現資源的有效整合和共享,促進各學段之間的深度融合和協同發展。此外,建立混齡社區式樓棟管理機制,一棟樓就相當于一所小型學校,小學和初中的功能室、閱覽室等彼此共享,校園隨處可以看到初中孩子和小學孩子一起學習、一起生活,成為彼此生成性的課程資源。
貫通安排教師崗位,促進跨學科跨學段融通。學校持續提高跨小學、初中任教教師的比例,90%的物理、化學、地理、生物等學科教師任教小學科學,10余人次小學教師延續到初中任教語文、英語等學科,學校全體情緒生活教師跨學科任教道德與法治學科。這樣的機制打破了傳統的小學、初中教師各自為政的局面,讓老師們以更加整體、開放、科學的態度和方法,關注每一個孩子的成長需求。
貫通小初生活流程,形成真實混齡學習資源。學校初中生每天早上8:30上課,戶外運動2小時、睡眠10小時,周末節假日沒有補過一天課,每晚19:00堅持收看新聞聯播。孩子們喜歡的班級自編操、社團活動、自助午餐、沒有上下課鈴聲的生活方式等,從小學到初中一以貫之。這種充滿彈性、自主自在的生活方式,讓孩子們畢業后面對緊張的高中生活時更有后勁,而我們的追蹤調研數據也充分證明了這一點。
堅守教育初心,回歸教育本質,我將帶著老師們繼續探索“低負擔高質量”中學素質教育育人之路,為高質量育人提供更多經驗和智慧,為建設教育強國竭盡所能。
來源 | 《教育家》雜志2025年2月第2期,原標題《“低負擔高質量”中學素質教育的探索與實踐》
作者 | 劉希婭 重慶謝家灣學校黨委書記
并轉發給更多人看哦~
因為微信公眾號改革了推送機制
如果不常點開則會晚收到我們的推送
我們想產出更有價值的文章
請關注并星標“當代教育家傳媒”
不再失聯
點擊下方查看往期精彩好文↓ ↓ ↓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