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3日,愛奇藝獨播劇《燃罪》攜縱火案題材破局而來,這部由張云龍、蔡文靜領銜的單元探案劇,試圖以稀缺的火災調查視角開辟刑偵賽道。
劇集設定本具先天優勢——火調員、法醫、刑警組成“鐵三角”,破解連環縱火懸案。
但定檔預告片甫一釋出,行業觀察者的憂慮已如暗火涌動。
敘事野望與編劇迷局
縱火案作為犯罪圖譜中的冷門分支,本可構建獨特敘事空間,從巴黎圣母院大火到京都動畫慘案,現實中的火焰犯罪自帶震撼力。
但《燃罪》的致命隱患藏于幕后——總制片人韓沛鈞赫然占據編劇席位。
這令人聯想起國內編劇界的畸形生態:掌權者收割署名權,創作淪為權力游戲,當制片人跨界執筆,專業編劇退居幕后,劇作難免淪為縫合怪。
雙刃劍下的光影實驗
導演組合天毅與侯杰的聯袂,折射出影視工業的流水線困境,前者曾有《獵毒人》等及格之作,后者作品常陷口碑泥潭。
這種“老帶新”模式雖能控制成本,卻易導致風格割裂。
更堪憂的是主演適配度:張云龍的偶像氣質與冷硬刑偵劇的錯位,如同在灰燼中硬插塑料玫瑰,預告片中他西裝革履勘察現場時,恍惚間似在拍攝時裝大片。
火焰照見的行業痼疾
《燃罪》的困境恰是國產行業劇的縮影:專業領域淪為獵奇背景板,刑偵邏輯讓位于狗血橋段。
當火災調查的科學性被簡化為“青梅竹馬破案記”,當本應嚴謹的現場勘查充斥慢鏡頭對視,劇集已偏離現實主義的錨點。
更諷刺的是,劇中“建立快速反應機制”的設定,反襯出幕后創作機制的遲緩與混亂。
此刻觀眾或許該調低期待——這不是《火線追兇》式的硬核刑偵,而可能是披著職業外衣的懸浮劇。
當火焰在熒屏燃燒,照見的卻是創作體系的積弊:資源錯配、權力越界、專業失語。
或許唯有等這把“虛火”燃盡,真正的行業劇春天才會到來。
圖源網絡,侵權刪~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