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人形機器人在春晚上扭秧歌、無人機放“賽博煙花”,到DeepSeek點燃“全民AI”熱潮,中國新質生產力的快速發展令世界矚目。“環球圓桌對話”邀請三位學者就這一話題展開討論。本期是國際論壇版“強信心 促發展”系列評論之二。
本文作者系盤古智庫學術委員會秘書長、學術委員萬喆,文章來源于“環球時報”。
本文大約1400字,讀完約4分鐘。
中國發展新質生產力不僅推動了自身的高質量發展,也為世界注入新質力量。中國發展新質生產力的全球實踐,正通過技術突破、產業協作和模式創新等構建起“共享式發展”的新范式,其世界意義不僅體現在物質層面的技術輸出,更在于為全球可持續發展提供了系統性解決方案。
當前,全球政經形勢充滿不確定性。中國的新質生產力發展有助于推動全球經濟增長與轉型。一方面,中國在人工智能、新能源、智能制造等領域的成果為全球產業鏈升級提供了支持,激活了全球產業鏈的“共生效應”。另一方面,全球經濟增長普遍面臨著傳統動能減弱的挑戰,中國發展新質生產力的經驗為其他全球南方國家提供了借鑒,幫助它們在新一輪科技革命中找到適合自身的發展路徑。
如今,全球技術革命處在爆發的早期,技術創新與產業升級正不斷挖掘全球制造業轉型的潛力,服務貿易與數字經濟也在積極拓展全球合作空間。一方面,中國一些傳統商品和品牌正加速通過數智化實現中高端轉型,并將產品、技術和生產模式向外輸出。海爾、美的等企業設立的海外工廠,既提高了產品的市場適應性和競爭力,也通過與在地供應商和科研機構合作,實現資源和技術的雙向流動。另一方面,在服務貿易領域,數字技術與工業互聯網等服務出口,有力推動了當地企業的數字化轉型,不僅為大量中小企業提供了低成本、高效的數字化解決方案,也打響了中國數字經濟的全球品牌。例如,在中國企業的幫助下,越南、印尼等國的紡織、電子組裝產業引入智能化生產線,生產效率提升了 30% 以上。而中國的跨境電商平臺不僅將中國商品推向全球市場,還有許多賣家來自非洲和東南亞,憑借中國電商簡潔而完善的服務打破了傳統貿易的壁壘,推動了全球貿易的多元化和普惠化。可以說,中國的新質生產力為全球經濟增長注入了新活力。
而在產業和經貿之外,科技進步也在推動著全球治理體系變革。隨著中國在通信、高鐵、機器人等高端技術領域不斷取得突破,中國產品在全球范圍內的廣泛應用也讓“中國標準”有了更大的話語權。無論是提升產業生產銜接與協同效率,還是消除技術交流障礙,共通的技術標準都是全球合作與治理的重要一環。例如,中國與印尼合作的雅萬高鐵項目,以及與老撾、泰國合作的中老、中泰高鐵項目均采用了中國高鐵的技術標準,包括沿途的通信、供電系統等,有效地提升了鐵路的平穩性、安全性和可延展性。未來中老、中泰鐵路有望在廊開府實現對接,形成中老泰三國互聯互通的新通道。此外,中國的綠色轉型技術為應對全球氣候變化、實現產業升級貢獻了中國智慧和中國方案;通過智能化和數字化技術優化資源配置,提高生產效率、減少資源浪費的中國方案也為全球資源的可持續利用提供了新思路。中國科技與中國標準走向世界,不僅有助于提升全球科技水平、打破壟斷,也為構建開放、平等、綠色的世界經濟提供了技術基礎。
新質生產力的發展使新興市場和全球南方國家在世界經濟中的地位不斷提升,將推動國際力量對比更加平衡,進而增強新興經濟體在全球治理中的話語權。同時,新質生產力的全球擴散需要與之相適應的全球經濟治理體系。在全球經濟面臨不確定性的背景下,中國的穩定生產和技術創新為全球產業鏈供應鏈的穩定提供了重要支撐,也為各國產業轉型升級指明了方向。
綜上,中國發展新質生產力不僅推動了自身高質量發展,也為世界經濟增長、全球科技發展和全球治理體系變革注入了新質力量。未來,通過技術創新與產業升級、服務貿易與數字經濟等領域發展與合作,中國將持續完善“共享式發展”的新范式,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作出重要貢獻。■
文章來源于“環球時報”
責任編輯:劉菁波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