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什么使一個從前的俘虜兵,最終變成上甘嶺戰役中志愿軍取勝的重要人物呢?在上甘嶺那炮火猛烈、每一寸土地都要爭奪的地方,崔建功所遭遇的抉擇,又蘊含著怎樣的聰慧與膽量呢?要明白上甘嶺戰役的勝利,就不能夠忽視崔建功這位關鍵人物。
1952年秋,上甘嶺地區成為朝鮮戰場上的一處關鍵陣地。聯合國軍計劃在軍事層面施加壓力,不過中國人民志愿軍(以下簡稱志愿軍)堅決地做出了要固守防線的決定。雙方戰略目標明確,力量對比卻異常懸殊。志愿軍不但在人數以及裝備上處于不利的態勢,而且還要面臨敵軍兇猛的炮火。就是在這樣的極端條件下,崔建功臨危受命,他的部隊所面臨的挑戰是前所未有的。
在這般嚴峻的情形之下,崔建功需要作出緊要決策,用以扭轉戰事局面。其中一個極具爭議的決定,就是將包括后勤人員在內的所有可調動兵力,全部投入前線。這一命令在當時來看幾乎是“鋌而走險”,但崔建功清楚地知道,只有如此才能夠最大限度地增強防御力量,從而阻止敵人的進攻。正如后來一些老兵回憶,當時陣地上幾乎每個人都做好了犧牲的準備,正是這種置之死地而后生的決心,才守住了陣地。
這樣崔建功是如何做出這樣艱難的決定的呢?據現有史料分析,崔建功并非一時沖動。在戰前他就針對敵我雙方的實力對比,以及地形特點,還有可能出現的戰術變化,展開了深入的研究與分析。他知曉志愿軍的長處在于擁有堅韌的戰斗意志,能夠巧妙地,且靈活地運用戰術;而其短處是在裝備以及火力方面存在不足。所以他得充分施展志愿軍的優勢,以此來彌補自身的劣勢,進而戰勝敵人。正是基于這樣明晰的認知,所以他才能夠有勇氣做出將全部兵力投入到前線的這個決定。
崔建功所做的決定,對上甘嶺戰役產生了直接的,且深遠的影響。他下的命令,成功地擋住了敵人好幾次進攻,進而穩住了戰局。他的舉動,大大鼓舞了志愿軍的士氣,還激發了他們的戰斗激情,這一點更關鍵。志愿軍戰士們,在非常艱難的情形之中,十分頑強地展開了戰斗,對于每一寸土地都堅定地予以守護,最終取得了上甘嶺戰役的勝利。研究表明,崔建功的戰術并非簡單的“人海戰術”,而是充分考慮了戰場實際情況,將兵力發揮到極致的明智之舉①。
歷史學家們一般覺得,上甘嶺戰役的勝利,是諸多因素一同起作用的成果,其間崔建功的恰當決策與指揮能力,是很關鍵且不能缺少的因素。他的事跡,也變成了中國軍事史上的一個典型事例,被后人廣泛地傳頌和研究。
這樣崔建功的決策,對今天的我們又有哪些啟示呢?在今天戰爭的形態已經發生了巨大的變化,但崔建功身上所體現出的那種敢于擔當、勇于創新、善于決斷的精神,仍然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學習崔建功在困境中求勝的精神,在今天依然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尤其是在面對復雜和不確定的情況時,如何做出正確的決策,如何激勵團隊,如何充分利用有限的資源,仍然是我們每個人都需要思考和學習的問題。從這個角度來看,崔建功的故事,不僅僅是一段歷史,更是一種精神的傳承。他那堅定的鋼鐵意志以及果斷的決策,將會持續鼓舞著我們,在各自的崗位之上,為達成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而奮力拼搏。
①《抗美援朝戰爭史》軍事科學出版社,2000年版。
②參考資料:網易中國軍網
本人承諾:圖片素材全部來源于真實素材的原創,所有圖片素材及文章都是真實的
本文基于歷史檔案與研究資料撰寫,旨在客觀分析歷史事件,其中個人觀點僅供參考,與平臺無關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