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朗普是越來越有“稱帝”的感覺了,上下嘴唇一碰,就認為可以解決世界上所有的問題。
這不,美國中東特使在沙特與烏克蘭達成了單方面的“30天臨時停火協議”后,就宣布要去莫斯科讓俄羅斯接受同樣的協議了。
在特朗普看來,美國特使去俄羅斯就不是商量的,而是“下旨”,在與愛爾蘭總理的會談中,特朗普甚至帶著一副帝王的口吻說:
“就在我們說話的時候,人們正在前往俄羅斯,美國可以對俄羅斯施加經濟壓力甚至‘破壞性’制裁,但我希望沒有必要這樣做。”
意思很簡單,總結起來就8個字:不聽我的就制裁你。
不過,普京可能不這么認為,
2025年3月13日,普京身著迷彩服,親臨俄烏沖突前線庫爾斯克地區視察的畫面,通過全球媒體的鏡頭迅速傳播。
在美國特使宣布訪問俄羅斯以及特朗普用經濟制裁威脅的時候,普京的這一舉動恐怕不是簡單的到前線去看一看。
實際上,普京選擇在庫爾斯克前線亮相,絕非偶然。
這里是俄軍“特別軍事行動”的重要樞紐,也是近期烏軍反攻的重點方向。
俄國防部數據顯示,俄軍目前在前線的炮彈供應量是烏軍的10倍以上,且依托“戰爭經濟”模式,每日可生產數萬發炮彈,而烏軍完全依賴西方援助。
這種軍事優勢賦予了普京底氣:若美國切斷對烏援助,烏克蘭可能迅速潰敗;但若持續對抗,俄羅斯也有持久作戰的能力。
特朗普的制裁威脅,在普京眼中或許不過是虛張聲勢。
俄羅斯自2022年起已建立“平行進口”體系,繞過西方技術封鎖,能源出口轉向亞洲后,石油收入甚至超過戰前水平。
更重要的是,俄方清楚美國的制裁工具箱已接近見底——金融凍結、科技禁運、能源限價等手段悉數用盡,而中國、印度等國的中立立場,為俄羅斯提供了戰略緩沖。
普京現在狀態大概就是:你想打,我奉陪,你不想打,條件得我說了算。
特朗普是商人,當總統也是用商人的路子,他的外交政策利充滿了交易思維。
特朗普一心想要調停俄烏戰爭,并不是為了和平和人道主義,而是想告訴烏克蘭:你看,我在全球說話還是管用的。
然后,讓烏克蘭乖乖的把稀土礦交出來,稀土礦才是特朗普的終極目標。
美國背后的武器商肯定是不希望戰爭停下來的,每打一天就多掙一天的錢,但美國的財政已經出現赤字黑洞了。
美國軍援的邏輯是國防部向武器制造商購買武器,錢是財政預算出的,相當于全美國人民出錢買武器來送,然后武器制造商掙錢。
但美國的財政收入也不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
根據美國財政部數據,2024年聯邦債務利息支出已超過軍費,其中,美國累計向烏克蘭提供的軍事和經濟援助就超過1500億美元。
本來援助是不用還的,但特朗普一直強調說這是借的,還直接挑明了想法:這些援助“本質上是一筆需要烏克蘭用稀土資源償還的貸款”。
所以,特朗普不是不明白俄烏戰爭的地緣政治根源,而是不關心那些不在美國本土的事兒,只想撈好處。
當然,特朗普也還有一個重要的政治目的,那就是對北約進行戰略收縮,然后把戰略重心轉向亞太。
現在的世界多極化越來越明顯,美國自己已經沒有足夠的能力支撐全球的霸權了,從俄烏戰爭就體現出來,對抗俄羅斯都有些吃力了。
而在俄羅斯之外,還有一個更難對付的東大,那才是美國的主要目標。
歐洲說到底跟美國是同宗同源,美國現在是希望歐洲這個盟友能夠把軍事力量發展起來,能夠自己牽制住俄羅斯。
然后,美國就可以把更多的資源投放到亞太,根據五角大樓數據,2025年美軍在亞太的軍事預算占比首次超過歐洲,達到42%。
特朗普政府試圖將歐洲防務“外包”給北約盟國,而將精銳部隊調往印太地區。
然而,這種轉向面臨現實困境:歐洲駐軍以戰術航空兵和陸軍機械化部隊為主,難以適應西太平洋的海空對抗。
而歐洲能否扛得住俄羅斯,也是個問題,就拿俄羅斯和烏克蘭來說,戰場的結果才能決定談判桌上的條款,不是特朗普設計一場交易戲劇就能解決的。
當年抗美援朝戰爭的金城戰役早就已經證明了一個事實,只有軍事優勢者,才有資格定義和平的條件。
而如今,美國的軍事優勢已經不復從前了,還試圖用制裁大棒代替外交智慧的歷史已經一去不復返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