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進一步強化北京世紀壇醫院醫護團隊在圍手術期應對突發事件的應急處置能力,夯實急救技能基礎,3月7日7:30,肥胖與代謝病中心攜手急診科開展心肺復蘇(CPR)與電除顫(AED)專項技能培訓及情景演練。培訓特別邀請急診科于松松副主任醫師進行全程專業指導,科室全體醫護人員積極參與。培訓采用“理論講解+實操練習+考核評估”的全鏈條培訓模式,確保每一位醫護人員都能切實掌握相關技能,全方位、切實有效地筑牢患者安全防線。
理論精講:聚焦減重患者急救特殊性
培訓伊始,于松松醫生以《肥胖患者圍術期急救要點》為主題展開理論授課。他結合國內外最新指南和臨床案例,重點分析了減重患者因體脂率高、胸廓活動度受限、合并代謝性疾病等因素對急救效果的影響。“對于BMI≥40的肥胖患者,傳統CPR按壓深度需增加至6-7cm,但需警惕肋骨骨折風險;除顫時電極板應避開脂肪堆積區域,采用前后位放置更有利于電流傳導。”于醫生通過動態解剖圖示和視頻演示,深入淺出地講解了技術難點。
現場還針對減重外科常見場景——如術后患者突發室顫、麻醉恢復期呼吸抑制等危急情況,梳理了從識別、呼救到實施搶救的全流程標準化操作規范。護理團隊認真記錄要點,并就氣道管理、團隊分工等細節展開熱烈討論。
情景演練:實戰模擬錘煉團隊協作
理論培訓后,參訓人員移步技能培訓室開展分組演練。急診科團隊特別設置了“術后患者突發室顫”和“病房跌倒后心臟驟停”兩個高仿真場景,采用模擬人實時反饋按壓深度、頻率及通氣效果。
在“室顫搶救”環節,護理團隊迅速響應,高效啟動應急系統:值班護士第一時間上前,精準判斷患者意識、呼吸狀況以及頸動脈搏動情況,同時大聲呼叫支援。緊接著,責任護士迅速推來除顫儀,熟練地為患者粘貼電極片。第三名護士立即對患者展開持續的高質量胸外按壓,在此過程中,及時將患者體位調整至平臥位;若遇到肥胖患者,則迅速在其背部加墊硬板,以保障按壓效果。
于松松醫生在現場密切關注操作過程,適時叫停,糾正常見誤區:“當患者體形肥胖時,施救者務必跪立在床旁腳踏板上,借助自身身體重力來提升按壓效率,這樣才能更好地達到搶救效果。另外,除顫后必須立即恢復按壓,千萬不能讓按壓中斷超過10秒,否則會嚴重影響搶救時機。”
演練中還創新引入“角色輪換”機制,每位護士需在不同場景中承擔指揮、操作、記錄等職責。護士長現場點評:“通過角色互換,發現部分低年資護士對除顫儀操作流程不熟練,后續將針對性加強培訓。”
技能考核:以考促學筑牢質量根基
為確保培訓效果落地,所有參訓人員需通過“單人CPR+電除顫操作考核”及“團隊急救配合考核”。考核采用“雙盲評審制”,由急診科專家與科室高年資護士共同打分,重點評估按壓深度、通氣比例、除顫時機及團隊銜接流暢度。
“80%的醫護人員首次考核即達到優秀標準,但部分人員在連續按壓后出現力度衰減,這說明體能訓練仍需加強。”于松松醫生在總結會上提出改進建議。科室隨即宣布啟動“急救技能強化月”計劃,將每周開展晨間10分鐘按壓訓練,并納入季度績效考核。
以訓促改:構建患者安全長效機制
“減重手術患者常合并高血壓、睡眠呼吸暫停等基礎疾病,術后風險防控容不得半點松懈”,肥胖與代謝病中心主任阿民布和在總結中強調,“此次跨科協作不僅提升了單兵作戰能力,更優化了急救流程中的科室銜接機制。”
培訓后,科室進一步完善了急救設備管理清單,在病區增設AED定位標識,并計劃與急診科建立“急救綠色通道”響應機制。參訓醫生護士紛紛表示收獲頗豐,學習掌握了針對肥胖患者的按壓手法和體位管理技巧,面對突發情況能夠采取更專業、精準的應對舉措,更好地護航患者生命!
來源:肥胖與代謝病中心
作者:杜燕敏
薦稿:阿民布和
攝影:廖照輝
排版:李春慧
責編:曹翠峰 范曉 張潔
出品
北京世紀壇醫院宣傳中心
專欄入口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