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1905年7月,一個叫馮夏威的廣東人,帶著一群華僑,來到了美國駐上海領事館門前。
他們是來請愿的。
然而接待他們的美國領事,態度非常不屑,拒絕了請愿。
基于義憤,馮夏威當場掏出毒藥,服毒自盡,年僅24歲。
9月,馮夏威的靈柩被運回廣東,前來碼頭迎接的人,絡繹不絕,把路都堵了,學堂的學生們,組團前來致敬。
靈柩所過之處,道路兩側全是圍觀的人,有人嗚咽拭淚,有人放聲大哭。
靈柩前面,有人舉著一個紙糊的虎頭,靈柩后面,則插著一條紙糊的蛇尾。
這是一個警示:不要讓馮夏威的遺志虎頭蛇尾。
廣東各界在廣州華林寺,為馮夏威舉辦追悼會,當天參加追悼會的人數破萬,很多人連門都擠不進去,只得在心中遙祭這位“殉約偉人”。
人總是惜命的,是什么樣的事情,逼得馮夏威以死抗爭?
又是什么樣的事情,讓習慣沉默的中國人不再沉默?
答案就在“殉約”二字里面。
約,指的是大清與美國簽訂的《華工條約》。
這個條約,關聯著一個讓中國人屈辱、憤怒的詞:美國排華法案。
馮夏威帶領眾人去請愿,就是想讓美國廢除這個條約。
馮夏威并非孤軍奮戰——1905年5月,大清爆發了一場波瀾壯闊的抵制美貨運動,運動從上海發起,遍及國內主要商埠城市及海外華僑聚集地,商界、學界、新聞界火力全開,反美激情暴漲。
02
大清立國后,一貫禁止老百姓出國謀生。
《大清律例》規定,私自出海經商、私自跑到外洋海島居住,斬立決。
隨著大清國力衰退,這條禁令貫徹落實的力度,越來越弱,等到洋人的槍炮轟開大清國門后,禁令便成了一紙空文——他們強迫清廷準許華工出國務工。
長期以來,中國王朝,尤其是王朝后期,都存在一個嚴峻的問題:
新開墾土地的速度,遠遠趕不上人口增長的速度,有限的土地,無法養活日益膨脹的人口,饑民、流民越來越多,他們用農民戰爭的方式,摧毀了舊王朝,也消滅了過剩的人口,人地矛盾得以緩解,一個循環周期完成。
所謂“天下戶口,幾亡其半”“人肉之價,賤于犬豕”就是這個問題的殘酷寫照。
到了大清中后期,這個問題又出現了。
以福建和廣東為例,從康熙年間到嘉慶年間,福建人口增加了9倍,耕地增加了20%,廣東人口增加了7倍,耕地增加了27%。
人均耕地面積越來越小,養不活越來越多的人,過剩的人口,如何處理?
在古代,這個問題有兩個解決辦法,對外戰爭和內部戰爭,前一個辦法是搶更多土地,后一個辦法是消滅過剩人口。
到了近代,這個問題多了兩個解決辦法,一是工業化,二是出國務工。
工業化,太難,出國務工,更符合大清國情。
同一時期,大洋彼岸,美國通過各種方法,在西邊搞到了大片領土,這些領土約占美國國土的一半,還是一片未經開發的莽莽荒原。
而1850年,美國人口才2300多萬,橫貫東西的太平洋鐵路這時候還沒影,從美國東邊到最西邊,困難且危險,這意味著它沒有充足的人口來開發西部。
于是,美國把目光放到了中國勞工身上。
1848年,加利福尼亞發現了大金礦,吸引了全世界的淘金者,涌入了舊金山。
金礦公司派人來大清沿海招工,鼓吹那里遍地黃金,速來發財。
大批華工懷著對美好生活的向往,離開故土家園,逐夢美利堅。
著名的舊金山唐人街,就是在這一背景下形成的,以舊金山淘金為起點,華人開始在美國扎根,開枝散葉。
1862年,美國總統林肯批準了修建太平洋鐵路的法案,這是一個非常龐大的工程,需要大量勞動力,掀起了第二波華人赴美務工潮。據統計,約有1.5萬華工參與了這條鐵路的修建,發揮了主力作用。
美國華工
1868年,大清派出蒲安臣使團,與美國簽訂了《中美續增條約》,規定兩國人民可以自由往來,包括經商、游歷、久居。
換句話說,民眾在大清和美國之間來去自由,不要簽證,不要綠卡,也不需入籍,不管工作還是生活,想呆多久呆多久。
這個條約徹底打開了中國人去美國的大門,也打開了歷史的閘門。
03
在地廣人稀的美國西部,中國人猶如蛟龍得水、虎豹得幽。
積淀千年的農耕民族血脈,在這里,不需要喚醒,直接燃爆。
他們勤勞節儉,只需要最低限度的物資供應,就能生存,他們吃苦耐勞,可以不知疲倦的干活干到死,他們無師自通,沒有什么作物他們不會種植。
給他們一小塊荒地,還你一個菜園,給他們一大塊荒地,還你一個農場。
用美國人的話說:他們作為農業勞工的價值,得到了普遍的承認,如果沒有這些召之即來的廉價勞工,農場主常常不知道怎樣開墾土地,怎樣收割莊稼······他們在種植蔬菜方面,幾乎無人可以匹敵。
這樣的勞動力,美國農場主能不喜歡嗎?
美國華工
當工人,中國人一樣是天選打工人。
以修健太平洋鐵路為例,美國人本來只想招中國人當苦力,沒想到他們很快就學會了各種技術,干起活來不知疲倦,不懼危險,最危險的隧道、橋梁工程,往往是中國工人沖在最前面。
鐵路修到布魯默塹,地質變得異常堅硬,工人需要用簡陋的工具,鑿開堅硬的石頭,連高大威猛的白人都累得吃不消,紛紛跳槽去了農場和礦井。
這時50個瘦弱的中國工人頂上了,他們用鏟子、鐵鎬和黑火藥,干了整整7個月,硬生生從石頭山中間劈開了一條通道。
用鐵路公司的話說:無論做什么工作,都能出色的完成任務。
而且,中國工人不和鐵路公司講條件,不會抱怨工資低、工作條件差,更不會像白人那樣動不動就罷工。
這樣的勞動力,美國資本家能不喜歡嗎?
美國華工
然而,問題偏偏就出現在這里。
換個角度,如果你是當時美國西部的普通人,你會喜歡這些工人嗎?
不喜歡。
美國人認為他們太卷了,卷的美國人找不到工作,卷的資本家有恃無恐,卷的就業市場越來越畸形,卷得不給別人留活路。
1865年美國南北戰爭結束,南方的黑奴獲得解放,1869年太平洋鐵路通車,連接了美國東西海岸。去西部找工作的美國人越來越多,他們與中國人的競爭和矛盾,也越來越頻繁且激烈。
1873年美國爆發了經濟危機,這是19世紀持續時間最長、波及范圍最廣的經濟危機,大批美國工廠倒閉,工人失業。
經濟危機引爆了美國人對華工的仇恨情緒,他們認為華工搶走了本屬于他們的工作。
偏見和仇視一旦形成,連呼吸都是錯的。
由點及面,美國人開始討厭華工的一切:不守秩序,不講衛生,不學英語,不信上帝,藐視法律,拒絕同化,頑固保持著古怪的習俗,賺美國的錢不在美國花·······
連唐人街,在美國人眼中也成了疾病、骯臟和墮落的地方。
他們高呼,如果再不禁止中國人入境,美國西海岸會變成中國的省而不是美國的州。
有了民意基礎,政客和媒體投其所好,大肆宣傳、鼓動排斥華工。
議員們競選的時候,噴華工是必備內容。誰噴得越狠,就越受歡迎,報紙也是,誰罵的越厲害,銷量越好。
04
民意是可以升級為法律的。
1879年,美國國會通過了“十五個乘客法案”,即每艘來美國的船,搭載中國人不能超過15人。美國總統海斯認為法案違背《中美續增條約》,否決了法案。
然而,當時美國處于換屆選舉的關鍵時期,海斯不得不考慮民意,他派特使安吉立到大清,與寶鋆、李鴻藻談判,簽訂了《中美續修條約》,條約規定美國可以單方面限制華人赴美的人數、時限。
條約沒有直接說禁止華工赴美,但這意味著中美自由往來的時代結束了。
條約的口子一開,美國聯邦政府和各州通過了一系列排華法案,其中最臭名昭著的,是1882年通過的《關于執行有關華人條約諸規定的法律》,一般稱為《排華法案》,這也是美國歷史上第一個限制外來移民的法案。
內容包括十年內禁止華工赴美,工人之外的中國人入境需反復盤查,不許中國人加入美國國籍,驅逐非法入境的中國人等。
再往后,針對華工的禁令越來越多,越來越嚴厲,比如回國的華工不準再來美國,取消在美華人的保釋權。
除了法令之外,針對華人的歧視和暴力襲擊事件,也愈演愈烈。華人在美國成了人人喊打、人人能欺負的對象,生命財產毫無保障。
舉個例子,1885年11月,在塔科馬市,美國暴民們持槍威脅當地華人,要求他們限期離境,200多名華人扶老攜幼,在嚴寒中走到了火車站,含淚而去,暴民們隨即放火燒了華人的房屋、商鋪,抹去了華人生活過的痕跡。
其他地方的暴民得知這一消息后,拍手叫好,紛紛效仿“塔科馬方案”。
這股排華風潮像瘟疫一樣,迅速蔓延到了20多個城市。
漫畫
此時,大清駐美公使出面了,他們與美國開展了漫長且艱苦的談判,要求保護華工權益。
為什么說是“他們”,還不是某個人?
因為從首任駐美公使陳蘭彬開始,到鄭藻如、張蔭桓、崔國因,再到楊儒,前后5任駐美公使、歷經十幾年都在為這個事奔走。
直到1894年,大清與美國簽訂了《限制來美華工保護寓美華人條約》,簡稱《華工條約》。
條約顧名思義,對來美華工的條件做了限制,對在美華工的權益做了承諾。
通俗一點講:對準備來美國的華工,要提高門檻,對已經在美國的華工,要保護他們的權益。
條約簽訂后,美國對華工的排斥和迫害,暫時有所收斂。
但長期形成的偏見和仇視,豈是一朝一夕一紙條約所能扭轉的?
迫害仍在持續。
《華工條約》規定,條約有效期十年,期滿前六個月,若雙方沒有終止意向,自動續約十年。
歷史長河中,十年只是彈指一揮間,但是對在美華人而言,這十年是不堪回首的屈辱歲月。
1902年,美國針對華人的苛刻法令,多達90條以上。不僅底層華工,連官員、商人、留學生、游歷者,均在歧視迫害范圍之內。
1903年,大清駐美使館武官譚錦鏞,因不堪忍受美國警察無端關押、毆打和侮辱,投河自盡,釀成了世界外交史上駭人聽聞的惡性事件。
連具有外交豁免權的官員,都不能保證自己的安全,普通人的境遇可想而知。
所以,越來越多的海外華人,上書清廷,要求廢除《華工條約》。
1904年1月,《華工條約》即將期滿,大清外務部照會美國駐華公使:條約馬上到期了,我們不想繼續了,可以訂立新條約。
美國:我不同意。
駐美公使梁誠與美國人展開交涉。雙方討價還價,談了一年,談不攏。
05
1905年1月,梁誠怒了,他給美國發了封強硬的照會,稱美國的條件“實不足以滿足我帝國政府之意”,威脅要按照國際法,以同等措施對待在華的美國人,不準美國人來華。
美國認為梁誠態度強硬、不好對付,決定繞開他,派新任駐華公使柔克義到中國,直接與大清外務部交涉。
駐美公使梁誠
海外華人,尤其是旅美商人,一直密切關注著梁誠在美國的談判,當得知談判陷入僵局,且美國決定派柔克義來華迫使大清就范時,他們怒不可遏,紛紛致電外務部:如果這次妥協,此后十年,華人將從美國絕跡。
同時,旅美華商還給上海總商會發來了急電,希望國內搞點動靜出來,用抵制美貨等手段,為梁誠在美國談判助力。
1905年5月,上海總商會召開特別大會,商討抵制簽約的辦法。福建籍商人曾鑄提出:以兩月為期,若美國不改條約,則全國抵制美貨!
商會話事人嚴信厚認為此舉太過強硬,面露難色,不愿牽頭。
曾鑄很大氣地表示:“為天下公益死,死得其所,由我領銜可也。
會后,由曾鑄領銜通電大清外務部、商部、南北洋大臣,以及全國21個商埠城市的商會,要求朝廷頂住美國的壓力,要求美國在2個月內修改排華法案,善待華工。
如果不答應,就全面抵制美貨,不用美國的船,不進美國人開設的學校,不到美國洋行做買辦和翻譯,讓美國人雇的傭人、車夫、廚師等服務人員罷工。
繼上海通電之后,全國重要商埠城市和海外華人,紛紛響應,新聞報紙也行動起來,大肆報道,中國人積壓已久的憤怒,噴薄而出,抵制美貨運動很快席卷全國。
清廷也很會借勢,外務部指示梁誠:不要簽字續約。
出了這么大的事情,新任駐華公使柔克義,自然要有所行動。
他先是在領事館宴請上海紳商,解釋這一切都是謠言和誤會,之后又跑到北京,會見了清廷二把手慶親王奕劻,要求立即制止這場抵制運動。
柔克義
奕劻沒有表態,簡單應付了幾句。
清廷國力有限,沒有別的牌可打,它也想利用這次運動,來向美國施壓。
出了問題,也可以把責任甩出去:這是民間行為,與政府無關。
柔克義不罷休,多次致信奕劻,要求清廷出手制止。
奕劻告訴柔克義,你們對進入美國的中國人太苛刻了,這個條約已經到期了,但你們還在施行,這是抵制運動的根源,如果你們減輕限制條例,用友好的方式締結條約,運動自然就停止了。
大清的事,沒有太后拍板可不行,太后一直關注著這事,她的態度是不過問,不表態。
不表態,也是一種態度——默認+暗爽。
宮內傳出來的小道消息是:兩宮對此很欣慰,感嘆國民如此團結,國家何愁不強大。
各省督撫,大都也置身事外,向太后看齊,只有袁世凱明確表態,他不支持抵制運動。
這不倒是因為老袁喜歡賣國,而是因為美國總統羅斯福正在斡旋日俄戰爭,而日俄戰爭直接關系著大清能否收回東北權益,此時得罪美國,對大清很不利。
06
兩個月很快過去了,美國人沒有退讓。
上海總商會果斷通電全國,號召全國民眾抵制美貨。
在上海,布商們集體停售美國棉布,改用國產土布;在漢口,茶商們宣布“寧虧百萬,不賣美國貨”;在廣州,商人在碼頭當眾焚燒美孚煤油,火光映紅珠江。
學生們也不甘人后,京師大學堂的學生上街演講,高呼“抵制美貨,就是保國體!”蘇州女學生組織“女子拒約會”,剪斷美國縫紉線,改用本土絲線刺繡愛國標語。
此外,黃包車夫們拒載美國人,戲園子貼出告示“美國人購票加價十倍”,街頭巷尾到處貼著傳單和漫畫——美國人一邊數著中國白銀,一邊把華人踢下海。
一時間,美國對華出口額暴跌50%,美孚石油銷量暴跌70%,公司經理感嘆:中國人連點燈都不用我們的油了!
8月23日,梁誠面見羅斯福總統,雙方做了坦誠的交流。
西奧多·羅斯福
羅斯福表示,民間自發抵制外國,是很文明的辦法,原本不該鎮壓,我本人也不認同那些針對華人的法令,但要全部廢除,短期內難以實現。
羅斯福還告訴梁誠,12月國會召開,到時候我一定會全力呼吁修改法令,但不能保證成功,關于抵制運動,能不能緩一緩,否則我這邊也不好發力。
梁誠向清廷匯報了會談情況,清廷認為事情出現了轉機,同時又擔心運動失控,演變成第二次義和團運動,決定出手制止。
8月31日,清廷正式頒布詔令,稱:中美兩國關系一向很好,從來沒有發生不愉快的事,華工條約的問題,要耐心等待外務部談判,不要動不動就抵制美貨······如果有無知之人,從中煽動,滋生事端,必從嚴查辦。
詔令一下,全國大部分地區的抵制運動,熄火了。
正如柔克義所言,在大清,政府所頒發命令,國民莫敢不從。
柔克義既不柔也不義,他是一位漢學家,對大清研究得很透,他知道平息抵制活動的關鍵不在民間,而在清廷。
在所有地區中,廣東的抵制是最堅決、最持久的,一是廣州開風氣之先,民眾覺悟高,組織更完善,二是廣東去美國的人最多,三是兩廣總督岑春煊有意袒護,抵制清廷的禁令和美國的壓力。
這也是文章開頭馮夏威追悼會如此聲勢浩大的原因。
當時,廣州家家商店門口都貼著“本號不售美貨”的字樣,學堂組織學生演講隊,深入大街小巷宣傳抵制美貨,女人們也拒絕購買美國面粉做月餅。
直到1906年2月,清廷再次出手,廣東的抵制美貨運動才逐漸結束。
抵制美貨運動雖然失敗,但精神永放光芒,尤其是那些敢于當出頭鳥的人。
以曾鑄為例,他因領銜抵制美貨,遭了一些美商買辦的死亡威脅,美國公使柔克義也多次要求清廷嚴懲他。
曾鑄毫不畏懼,發表了《留別天下同胞書》,稱自己早已將生死置之度外,一旦我怕死退縮,只會讓外國人更加輕視中國人,嘲笑中國人就這尿性,一如既往的奴役中國人。
他還表示:所愿曾少卿(字少卿)死后,千萬曾少卿相繼而起,挽回國勢,爭成人格。外人不敢輕視我,殘賊我,奴隸我,牛馬我。
殺了一個我,還有千千萬萬個我。這種精神和氣魄,不只出現在周星馳的電影里,也曾出現在歷史現實中。
最后一個問題,羅斯福在國會呼吁了沒有,有沒有效果?
確實呼吁了,但效果不大。
他在國會表示,抵制美貨的原因是美國人虐待中國人,呼吁給與中國人公正的待遇。
國會討論后決定,學生、商人、旅游者等五類中國人可以自由赴美,但華工不行。
華工才是赴美的主體,國會討論了個寂寞。
大清拒絕接受,廢舊約、訂新約的事,最終不了了之。
此后,羅斯福想改善中國人對美國的印象,也做了一些友好的事。
1906年,他把歧視華人的移民局長撤了,迫使移民局修改了部分迫害華人的規定。
1907年,他推動庚子退款,美國將庚子賠款的一半,用于中國派遣學生來美留學,開了庚子退款的先河。
1943年,經他的侄子——富蘭克林·羅斯福提議,美國國會廢除了全部排華法案。
當《獨立宣言》高呼人人生而平等時,自由女神像的火炬卻照不亮唐人街的暗巷。
當排華法案如枷鎖般踐踏華人尊嚴,從上海商會的振臂一呼到街頭巷尾的傳單飛舞,從碼頭工人的鐵骨錚錚到學生群體的奔走疾呼,中國人以怒吼撕裂沉默,在屈辱的暗夜里點燃了民族覺醒的火種,讓世界聽見了一個古老民族向死而生的心跳!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