或許有朋友發現,在平日或是文學作品中人們對觀音菩薩的稱呼不盡相同,有稱觀音,有稱觀世音亦有稱觀自在的。其實這三者都是觀音菩薩的法號,如何稱呼皆無誤。
若從歷史和學術的角度來看,觀音菩薩的這三個稱呼不過是歷代譯經大師的不同翻譯罷了。如“觀自在”是玄奘大師的翻譯,“觀世音”則是鳩摩羅什大師的舊譯。至于“觀音”法號的由來則來自于野史,據說是為了避諱唐太宗李世民的名諱, 因此省略了個“世”字,因此民間普遍稱“觀音”。
既然了解了觀音菩薩法號的由來,小君覺得更有意義的還是了解觀音菩薩法號的含義。
觀世音
在四大菩薩中,觀世音菩薩代表的是自性的大慈大悲,悲乃拔苦,慈乃予樂。這也是觀世音菩薩在民間的普遍印象,聞聲救苦,無所不應,隨緣救度眾生。因此,觀世音便有觀聞世間聲音之意。
正如《普門品》中所說:“若有無量百千萬億眾生,受諸苦惱,聞是觀世音菩薩,一心稱名,觀世音菩薩即時觀其音聲皆得解脫。”
但菩薩有此心,亦是有此能。因此“觀世音”的稱號還有一層意思便是音菩薩正是以“耳根圓通法門”得道證果,使得觀音菩薩能隨時觀聞著世間疾苦而“尋聲救苦”“無所不應”。
可見,“觀世音”的法號詮釋了觀音菩薩的特質:“自利”、“利他”圓滿無缺。
觀自在
《心經》有云:“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
所謂“照見五蘊皆空”便是能看清這世間一切皆空,畢竟佛教認為這世間一切事物都有五蘊和合而成。
因此,“觀自在”的法號,所謂自在并非僅僅是外在行為上的自由與自在,還在于內心獲得了大自在,乃是一種通達無礙的境界,不為世間事物所困,無論身處何境皆平靜安寧,即便歷經世間種種,卻能心不生念,不受外境所轉。
這是通過修行和覺悟所獲得的對生命真諦的深刻領悟,超越了生死輪回和一切苦厄的解脫。于佛教來說,是內心高度自由和寧靜的境界。
因此,“觀自在菩薩”這個名號主要體現的是菩薩在因地修行的觀照智慧,是觀世音菩薩的內證,著重在自利。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