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多人都喜歡吃海鮮
對于吃貨們來說
魚、蝦、蟹、貝這些海鮮
口感絕佳,營養豐富
但在自己下廚處理海鮮的時候
還是要多多注意
最近深圳市民劉先生就遇到了意外
在買了兩條珍珠斑處理好后
魚蹦了一下
他的手不慎被劃了道小口子
竟因此住院了
當晚出現不適
就醫確認感染創傷弧菌
劉先生說,當時他只是食指的位置被劃開了一點點口子,并沒有太在意就繼續處理海鮮做飯。到了晚上,他出現了肌肉酸痛、低燒的情況,加上手指腫脹的情況越來越嚴重,他趕緊到醫院治療。
經過醫生檢查確認,劉先生是海洋創傷弧菌感染。隨后醫生對他進行針對性治療,并通過外敷藥減輕癥狀。
醫生表示,被海洋魚類、貝類、蝦、蟹等刺傷,或食用了被創傷弧菌感染的產品,甚至傷口暴露在含有這種細菌的海水中,都可能感染此菌。
“創傷弧菌”到底是一種什么病菌?
海洋創傷弧菌,號稱海洋中的“無聲殺手”,是海蝦、海魚、螃蟹、牡蠣等海鮮體內外一種常見細菌。
人如果生吃帶有這種菌的海鮮,或身上有創口觸碰到,都可能被感染。
海洋創傷弧菌的毒性很強,可引起傷口感染和原發性敗血癥,患者初期會出現發燒、紅斑、皮膚發黑等癥狀。
如果不及時治療,皮膚組織會大面積壞死,出現全身中毒癥狀,多臟器功能衰竭,最終導致死亡。
根據相關文獻,感染創傷弧菌后,48小時內死亡率會達到50%以上,如果超過72小時未接受有效治療,則感染的死亡率將會趨近100%。所以,預防和及時急救非常重要。
除了處理海鮮
趕海也容易被感染
近幾年,“趕海”正悄然興起。“趕海”,簡而言之就是在海水退潮時,人們沿著海岸線或踏入淺灘搜尋被潮水暫時“遺棄”的海洋生物,如貝類、螃蟹、小魚等。社交網絡上有不少人曬出自己“趕海”的“戰績”。
這種愛好看似愜意,實際上也極具被感染的風險,稍不留神就會在趕海中受傷,并感染創傷弧菌。
除此之外,這些海鮮中還可能存在海分枝桿菌,感染后主要引起皮膚及皮下組織損害。醫生提醒,如果本身就有傷口,海分枝桿菌就可能鉆進皮膚里面,引起慢性的感染,就是感染性肉芽腫,出現一個疙瘩,然后反復潰爛,治療也非常困難,治療的時間也很長。
出現發熱癥狀
就要懷疑是否被感染
不少患者反映,在剛剛受到創傷時,傷口局部會有刺痛、麻木的感覺,但是很多人并不太會在意。經過一兩個小時的時間,腫脹一旦突然增大很多,甚至出現發熱這些癥狀,那就要高度懷疑可能是感染了創傷弧菌。
其實在日常生活中被海鮮扎傷比較常見,但真正引起嚴重感染的并不多。一般來說,年老體弱、免疫力低下的人群更容易被感染。
其實在閩南地區
被海洋創傷弧菌感染的例子也不少
2020年,廈門大學附屬第一醫院急診部凌晨曾接診過一例來自漳州的65歲患者楊阿嬤,送來時她體溫39.5℃,高燒2天,膿毒癥休克,左腿腫脹發黑,全身炎癥反應高度活躍,隨時有生命危險。
經過緊急搶救和多學科會診后,患者恢復意識。檢驗結果顯示,楊阿嬤是海洋創傷弧菌導致的敗血癥和傷口感染,原來,楊阿嬤撿海蠣時,被海蠣殼或其他尖銳物劃破皮膚,引發膿毒癥及多種并發癥。
如果被扎傷怎么辦
1. 如果傷口較淺,及時將表面血液擠出,流動水下沖洗傷口5分鐘,消毒傷口;
2. 如果傷口較深,經過基礎的處理后,需要立即到醫院就醫。
提醒!日常生活做好這幾點
創傷弧菌等“食肉菌”在沿海地區很常見,日常生活中記得這樣做:
1. 有皮膚或口腔傷口者,特別是抗病能力相對低下的易感人群,應避免下海游泳和戲水,或做足措施以保安全。
2. 處理海鮮時戴手套,避免皮膚被海洋生物或海水中的利器劃傷或扎傷。如果不慎受傷,千萬莫掉以輕心,可根據情況按以下指導及時處理傷口:
盡快地清洗受傷創面,并有效消炎;
若非出血不止或嚴重外傷,可充分裸露傷口不包扎;
若傷口出現紅腫熱痛等明顯感染癥狀應盡快就醫并告訴醫生有接觸過海水或海鮮,以免誤診。
3. 在家處理、烹飪海鮮時,用來盛海鮮和制作生熟海鮮的器具要分開。
4. 因進食未煮熟的海洋創傷弧菌污染的海鮮也有可能被感染,所以,海鮮務必要煮熟煮透后才吃。
來源: 廈門日報、極目新聞、第一現場&壹深圳、中國新聞社
編輯:謝蘇斌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