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家長的意識中,厭學的孩子通常都是調皮搗蛋,不愛學習的孩子。
但實際上,厭學的孩子往往是成績優異和乖巧懂事以及勤奮聽話的乖孩子。
小時候父母眼里的乖孩子,很多都是又自大又自卑,幾乎很少讓父母操心,特別聽話,是讓父母羨慕的“別人家的孩子”。
聽起來是不是特別不可思議,怎么這些聽話和優秀的孩子,會慢慢走上厭學之路呢?
一個被父母忽略的原因是太乖的孩子,背后潛藏著壓抑和委屈,父母完全忽視了孩子內在的心理,也完全忽略了孩子的感受。
對于孩子來說,如果父母一直投射著高要求與高壓力時,孩子就會潛移默化成自我的壓力與要求。
但父母卻忘了告訴孩子,這個世界上有很多事情,是努力也無法做到的,比如:
一直保持著優異的成績;
讓所有人都喜歡你和欣賞你;
努力之下能做到所有的事。
這是父母給孩子灌輸的高要求之下的誤區,父母總覺得孩子不夠優秀是因為不夠努力,還有一個原因是努力也無法達到某種高度。
父母應該給孩子及早灌輸的一種理念是:
客觀平衡的看待自己,既能識別自身的優勢,也能接受自己的局限,承認自己的渺小。
如果一味的提要求,一味的對孩子打壓以及對孩子各種指責和不滿意,那么孩子就會陷入又自大又自卑之中。
既沒辦法達到父母的要求,又對自身有著超高的要求。
尤其是唯成績論之下,之前成績好的孩子,根本沒經歷過挫敗和打擊,一旦遇到打擊與挫敗時,就會陷入迷茫與壓抑情緒。
在孩子幼年和童年的經歷中,一直活在虛假的自我中,建立起一個“我很厲害,我無所不能”的幻象中。
等到孩子年齡大一些的時候,當這個幻想被打碎時,孩子的脆弱與敏感,就像泡沫一樣一戳就碎掉。
那么家長要怎么幫助孩子走出內耗,接納自身的不完美呢?
首先,不要講道理。
道理都是對的,父母分析得也頭頭是道,但是就是對孩子沒用。
父母經常會以成人化思維引導孩子,別指望所有人都喜歡你,別因為這一點小事就受困擾,你那么優秀,不應該為這一點點瑣事而牽絆著。
或者說只要學習好,其他事有什么重要的呢?世界也不可能圍著你一個人轉啊!
父母說的都是實話,但是道理會讓孩子更加煩躁,而且道理根本療愈不了孩子煩躁的心與心理卡點。
其次,別指望短時間解決孩子的問題。
所有情緒問題的爆發,都是一個漫長積累的過程。
父母剛覺醒,剛意識到問題,就想立馬解決掉孩子的所有問題,是不可能的。
想解決孩子的心理卡點,需要一步步重建認識系統,讓孩子感受和接受,自己并不是世界的中心,自己也不完美,也并不是所有的人都喜歡自己。
接納自己的不完美,需要一個很漫長的時間。
如果父母能接納孩子不完美和真實的樣子,那么對于孩子來說,就是最大的支持與賦能。
最后,允許孩子按自己的節奏來。
很多父母說,我已經接納孩子了,哪怕不上學,哪怕考很差,我都沒說啥了,還要我咋樣嘛。
為人父母對孩子的要求是水漲船高的,孩子進步一點,父母的要求也會同步增高一點。
這是有條件的接納,無條件的接納是理解孩子當下的狀態,但也相信孩子改變的潛力,抱著積極的期待,也尊重孩子的節奏和局限。
如此,才能幫助孩子快速走出內耗和厭學。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