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3日是世界腎臟日,我國作為慢性腎臟病(CKD)大國,當前的慢性腎臟病患病人數已超過1.2億1,患病率高達10.8%2,且發病率呈逐年升高趨勢2,同時慢性腎臟病的致殘致死率增幅排在所有慢病之首3, 儼然已成為嚴重危害國民生命健康及生活質量的公共衛生問題之一。
肖先生(化名)從未想過,自己會在30歲的年紀,就確診糖尿病腎病。如果能夠回到當初,是否有機會避免或延緩糖尿病進展至糖尿病腎病?而如今面對糖尿病和慢性腎臟病的共同挑戰,他又該如何尋回正常的生活節奏?
一場遲到了三年的體檢,沉默的疾病初見端倪
2017年到2020年,肖先生的生活被家庭瑣事所填滿,每年的常規體檢也因此被一再推遲。直到2020年一次體檢結果顯示他的空腹血糖已經高達13mmol/L,遠超正常水平,他才發現自己不知不覺間已經出現患上了糖尿病。
然而在此之前,他并未感到明顯不適,只是時常感到乏力,誤以為這只是過度勞累所致。“我從未想過自己會在這個年紀得糖尿病,可能身體早就給了我信號,但都被我忽視了。”肖先生回憶道。
在我國,像肖先生這樣的糖尿病患者并不少見。據統計,在我國1.41億的成人糖尿病患者群體中,90%以上是2型糖尿病患者,且高達63%的糖尿病患者對患病毫無所知4。然而長期高血糖的危害巨大,會損傷血管與神經,進而誘發心血管、腎臟等臟器病變,嚴重時甚至會危及生命5。
從糖尿病到糖尿病腎病,在共病管理中尋找生活的平衡
確診糖尿病后,肖先生開始嚴格遵循醫囑,規范管理血糖,并定期檢查血糖、眼底、腎功能,高血糖逐漸得到控制。然而,2022年的一次常規檢查中他被查出了蛋白尿,被確診為糖尿病腎病早期,這距離他確診糖尿病僅過去了兩年多的時間。
“之前我的注意力一直在糖尿病的血糖控制上,但不知道它還會引發腎臟的問題,但好在發現得早。”肖先生表示。
臨床上,慢性腎臟病與2型糖尿病之間關系密切,互為影響,可導致全身性疾病7。近年來,糖尿病腎病已成為慢性腎臟病和終末期腎病的主要原因,約20%-40%的糖尿病患者合并糖尿病腎病6。且對于糖尿病患者而言,單純降糖無法完全消除心腎并發癥的風險,還需要定期篩查心腎風險,并選用具有心腎獲益的合理治療8,9。
四川省人民醫院腎臟內科主任李貴森教授指出:“早期識別和干預慢性腎臟病對于延緩疾病進展、保護心腎,甚至減少醫療成本意義重大。對于慢性腎臟病的高危人群,如糖尿病、心血管疾病、高齡(>65歲)、腎臟病家族史等人群,應開展一級預防,每年至少進行一次尿白蛋白肌酐比值(UACR)和血清肌酐檢測2,同時建議每年成人體檢時檢測一次UACR和血清肌酐。”
重新定義生活,緊握慢病管理主動權
如今,肖先生已經與糖尿病腎病抗爭了三年,他的血糖和腎功能各項指標都控制得不錯,生活也逐漸重回正軌。他坦言:“和疾病共存了這么久,我覺得更需要關注的是如何更好地生活。所以我開始主動地去學習疾病的相關知識,尤其是和糖尿病腎病相關的疾病科普和管理,也更加關注自己的各項健康指標,這樣就有了更多底氣延緩腎衰竭的到來。”
李貴森教授表示:“延緩腎功能損害進展、減少心腎事件的發生,是慢性腎臟病管理的核心目標。因此患者應關注心血管、腎臟及代謝系統的綜合管理10,通過規范的藥物治療和生活方式改善,實現心腎保護,延緩疾病進展和降低并發癥風險11。現在已有多種創新治療手段,能夠降低心腎事件風險、減輕患者疾病負擔,也為慢性腎臟病患者打開一扇通往更高質量生活的大門。”
相關研究結果預測,通過改善診斷和堅持遵循指南指導的藥物治療,預計25年內我國的透析流行率將下降47.3%,用于腎臟替代治療的費用可降低43%,因慢性腎臟病及其并發癥死亡的人數將下降約500萬12,可顯著降低患者的疾病和經濟負擔,帶來臨床和社會經濟效益。
此外,專家提醒,除了規范用藥外,在日常疾病管理中,慢性腎臟病患者還要重視科學飲食,如低鹽,控制鉀、磷攝入等13;同時注重生活方式干預,如非透析的慢性腎臟病每周進行至少150分鐘的中等強度有氧運動14,并保持積極樂觀的心態。
正如肖先生所述:“雖然疾病給我的生活帶來了許多‘突擊’變化,但也在另一種層面賦予了我新的健康追求,我相信我的未來依舊多彩。”
參考文獻:
1.Zhang L,Wang F,Wang L,et al. Prevalence of chronic kidney disease in China:across-sectional survey[J]. Lancet,2012,379(9818):815-822.
2.上海市腎內科臨床質量控制中心專家組. 慢性腎臟病早期篩查,診斷及防治指南(2022年版)[J]. 中華腎臟病雜志, 2022, 38(5):12.
3.本刊編輯部.遠離腎臟疾病 早防早治是關鍵[J].健康向導,2022,28(02):15.
4.陸慧.聚焦重點人群,多角度,多抓手筑牢基層糖尿病綜合管理網底[J].中國社區醫師, 2022, 38(35):2.
5.徐翠玲.糖尿病病人的飲食護理思考[J].飲食保健 2021年9期, 164頁, 2021.
6.中華醫學會糖尿病學分會.中國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0年版)[J].中華糖尿病雜志, 2021, 13(4):95.
7.Ndumele CE, et al. Circulation. 2023 Nov 14;148(20):1606-1635.
8.中華醫學會糖尿病學分會. 中華糖尿病雜志,2025, 17(1):16-139.
9.Flint B, et al. Physiology, Aging. [Updated 2023 Jan 4]. Available from: https://www.ncbi.nlm.nih.gov/books/NBK556106/
10.葛均波. 上海醫學,2024,47(9):521-524
11.Radica Z. Alicic, et al. Nephrol Dial Transplant. 2025 Feb 5;40(Supplement_1):i3-i17
12.Rao, N., Wyman, C. S., Chen, J., Priest, S., Brown, S., Moura, A. F., Zhao, M. H., & Chadban, S. (2024). Evaluating the clinical and socioeconomic impact of improved CKD diagnosis and adherence to guideline-directed medical therapy in Australia, Brazil, and China: An impact CKD analysis. In Abstract Submission #145127 - ISPOR Europe 2024. Retrieved from https://ispor.confex.com/ispor/euro2024/research/papers/index.cgi?stepsonly=1&username=145127&password=776626
13.胡秀.慢性腎臟病患者如何健康飲食[J].科學之友, 2024.
14.張帆,王蔚瓊,張華春.慢性腎臟病的運動康復臨床實踐指南及專家共識解讀[J].中國血液凈化, 2022, 21(2):4.
*聲明:僅供疾病教育,不用于任何推廣目的。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