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 人民日報健康客戶端
作者:記者 韓金序
IgA腎病作為我國最常見的原發性腎小球疾病,具有隱匿性強、進展快的特點。2025年3月13日世界腎臟日之際,人民日報健康客戶端《兩會健康策》聚焦“沉默的腎臟殺手”IgA腎病,邀請三位權威腎病專家與兩位公益組織代表,共探我國IgA腎病防治的“三早”策略。
“多數患者確診時已錯過最佳干預期。”四川大學華西醫院付平教授表示,我國IgA腎病占原發性腎小球疾病的30%-50%,遠超歐美,但知曉率卻不足15%。北京大學第一醫院劉立軍教授強調,腎臟具備強大的儲備功能,早期僅表現為無癥狀血尿或蛋白尿,“IgA腎病好發于青年群體,該群體體檢意識不足,常忽視尿泡沫增多,或者體檢已經有異常,但是未引起重視,導致就診延遲。”中南大學湘雅二醫院劉虹教授補充,即便確診患者中仍有60%未規范監測尿蛋白,“一次感冒就可能讓病情急轉直下”。
這種隱匿性帶來沉重代價,長沙市腎慈公益服務中心理事長侯佳表示:“由于忽視早期的規范診治,腎單位損傷后不可逆,IgA腎病長期預后不佳,大多數患者在 15 年內進展為終末期腎病,患者每周需要三次血液透析,且喪失一定的勞動能力,而這些本可通過早期干預避免。”數據顯示,我國透析患者年人均花費8萬元,若將尿毒癥發生推遲5年,僅醫療費用每年可減少2400億元。
如何破局?專家們提出IgA腎病“三早”策略破解難題。劉虹教授強調,IgA腎病的早期信號常表現為尿檢(如血尿、蛋白尿)或腎功能指標(如血肌酐)異常,普通人群應每年進行尿常規和腎功能檢查,高危人群(如家族史、反復感染者)需縮短篩查間隔。“一次簡單的尿檢可能挽救一個家庭的經濟與健康。”侯佳理事長結合自身經歷呼吁。
目前,腎活檢是確診IgA腎病的唯一方法。劉虹教授解釋,即便患者僅有鏡下血尿,也可能存在嚴重病理損傷。“由于亞洲包括中國人群IgA腎病進展快,更需積極推廣腎活檢,盡早發現和診斷,指導個體化治療。”付平教授補充道。
此外,IgA腎病防治需全社會共同助力。北京贏鼎公益基金會呼自平理事長建議,可通過健康講座、義診咨詢等多元化患者教育提升公眾認知,并倡議設立“IgA腎病日”強化疾病關注;侯佳理事長呼吁公眾重視自己的健康管理,同時希望社會更多愛心力量來幫助腎病群體。醫療端也在突破:改善全球腎臟病預后組織(KDIGO)發布的《2024版KDIGO IgA腎病和IgA血管炎臨床管理實踐指南(公開審查版)》指出,IgA腎病患者蛋白尿應控制在0.5g/天以下,更理想為0.3g/天;同時估算腎小球濾過率(eGFR)的年下降幅度控制在1ml/min/1.73m2以內。指南還推薦布地奈德腸溶膠囊作為IgA腎病的唯一對因治療藥物,該藥通過靶向調節腸道黏膜異常活化的B細胞,從源頭減少致病性IgA(Gd-IgA1)及其免疫復合物生成,從而延緩腎臟損傷進程。目前這一創新療法已被納入2024年國家醫保目錄,其可及性已顯著提高。
“推動早篩、早診與早治,旨在促使公眾盡早重視健康管理,這是我們共同的愿景。"專家們指出,隨著腎臟病學領域不斷取得的突破性進展,IgA腎病的治療模式已從支持治療進入了對因治療的嶄新階段。他們深信,通過實施“三早”的全方位防治策略,將能讓更多的IgA腎病患者獲得實質性的益處,標志著IgA腎病正逐步從傳統的被動應對轉向更為積極主動的預防與控制。
點開下方圖片,可關注、查看、搜索腎上線所有歷史文章??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